《粵西通載》一百三十卷:《粵西詩載》二十四卷附詞一卷,《粵西文載》七十五卷,《粵西叢載》三十卷,一名《粵西三載》,全十二冊(cè),清汪森編輯,影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序跋梅雪堂藏板。汪森廣泛收集廣西歷史文獻(xiàn),以及金石、氣候、物產(chǎn)、軼聞、民俗等資料,回鄉(xiāng)后又利用家藏圖書及朱彝尊藏書,進(jìn)行補(bǔ)充完善,先后經(jīng)十余年輯刻成《粵西文載》、《粵西詩載》、《粵西叢載》三書?!痘浳魍ㄝd》是研究廣西及廣西各少數(shù)民族歷史、社會(huì)、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重要文獻(xiàn),具有很高的文獻(xiàn)價(jià)值,歷來受到學(xué)者的重視。
汪森(1653—1726),字晉賢,號(hào)碧巢,浙江桐鄉(xiāng)人。原籍安徽休寧,康熙年間曾在廣西任職十余年,歷攝臨桂、永福、陽朔三縣,又先后任桂林、太平二府通判。任職期間,汪森有感粵西輿志闕略殊甚,考據(jù)難資。因取歷代詩文有關(guān)斯地者,詳搜博采,記錄成帙。歸田后復(fù)借朱彝尊家藏書,薈萃訂補(bǔ),共成《詩載》二十四卷,附詞一卷,《文載》七十五卷。又以軼聞瑣語可載於詩文者,更輯為《叢載》三十卷。
第一冊(cè) 粵西詩載(卷一至卷十三)……………………………………一
第二冊(cè) 粵西詩載(卷十四至卷二十五)………………………………一
第三冊(cè) 粵西文載(卷一至卷九)………………………………………一
第四冊(cè) 粵西文載(卷十至卷十九)……………………………………一
第五冊(cè) 粵西文載(卷二十至卷二十八)………………………………一
第六冊(cè) 粵西文載(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九)……………………………一
第七冊(cè) 粵西文載(卷四十至卷四十九)………………………………一
第八冊(cè) 粵西文載(卷五十至卷五十九)………………………………一
第九冊(cè) 粵西文載(卷六十至卷六十七)………………………………一
第十冊(cè) 粵西文載(卷六十八至卷七十五)……………………………一
第十一冊(cè) 粵西叢載(卷一至卷十四)…………………………………一
第十二冊(cè) 粵西叢載(卷十五至卷三十)………………………………一
《粵西通載》一百三十卷:《粵西詩載》二十四卷附詞一卷,《粵西文載》七十五卷,《粵西叢載》三十卷,一名《粵西三載》。清汪森輯,康熙四十四年(1705)序跋休陽汪氏梅雪堂藏板。原書線裝八函四十二冊(cè),今編為十二冊(cè)。
汪森(1653-1726),字晉賢,號(hào)碧巢,原籍安徽休陽(今安徽休寧),僑居浙江桐鄉(xiāng),清初著名文人、藏書家??滴跏荒辏?672)拔貢,入國子監(jiān),后調(diào)廣西,歷攝臨桂、永福、陽朔三縣??滴跞辏?693)任桂林府通判,三十九年(1700)秋調(diào)任太平府(今廣西崇左)通判??滴跛氖荒辏?702),遷知河南鄭州事,會(huì)丁母憂,未赴官,服闋,補(bǔ)刑部山西司員外郞,擢戶部江西司郞中。年六十一,告歸,以著述自娛,年七十四卒。生平事跡參見《清史列傳》卷七十一及《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一百四十二。
《粵西詩載》二十四卷附詞一卷,清汪森輯,康熙間梅雪堂藏板。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雙行小字同,左右雙邊,上下細(xì)黑口,單黑魚尾,版心無本版大小字字?jǐn)?shù),無書耳。框高一八七毫米,寬一四三毫米。線裝,二函八冊(cè),開本高二五七毫米,寬一六七毫米。卷首冠《粵西通載發(fā)凡》,次《粵西詩載目錄》。正文首卷卷端題“奉直大夫前廣西桂林太平兩府通判汪森編輯”。各卷卷末鐫書名卷次及校者里籍名氏。
《粵西詩載》卷首冠《粵西通載發(fā)凡》云:“茲編先輯《詩》,業(yè)已成帙,遂付之梓。因即置賦于《文》之前。《文》之所載,錄其大者。至纖小諸類,有不獲入文者,更輯《叢載》若干卷?!?p/>
《粵西文載》七十五卷,行款同《粵西詩載》。內(nèi)封鐫“汪碧巢編輯∕粵西文載∕梅雪堂藏版”。卷首冠《粵西文載目錄》,正文首卷卷端題“奉直大夫前廣西桂林太平兩府通判汪森編輯”。各卷卷末鐫書名卷次,無校者里籍名氏。
《粵西叢載》三十卷,行款同《粵西詩載》。內(nèi)封題“汪碧巢編輯∕粵西叢載∕梅雪堂藏板”。卷首冠《粵西叢載序》,末署“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夏六月弦日小方壺汪森序”。次《粵西叢載目錄》。正文首卷卷端題“奉直大夫前廣西桂林太平兩府通判汪森編輯”。各卷卷末鐫書名及卷次,無校者里籍名氏。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于“粵西詩載二十五卷粵西文載七十五卷附粵西叢載三十卷”條下云:“其體例明整,所錄碑版題詠,多采諸金石遺刻,如宋何麟、會(huì)元、曹師孔、魯師道、石天岳諸作,皆志乘所未備。其《文載》中所分山川、城郭、官署、學(xué)校、書院、宮室、橋梁、祠廟、軍功、平蠻諸子目,皆取其有關(guān)政體者,故于形勢(shì)扼塞、控置得失、興廢利弊諸大端,記錄尤詳。以視《全蜀藝文志》,雖博贍不及,而體要殆為勝之。至《叢載》所分二十目,雖頗近冗碎,而遺文軼事,多裨見聞,亦足以資考證?!笨胺Q持平之論。
會(huì)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hào)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tuá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jì)委舉/報(bào)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jì)委舉報(bào)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hào) | 備案號(hào):桂ICP備12003475號(hào)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hào) | 公安機(jī)關(guān)備案號(hào):45030202000033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