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石刻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本書選擇民國以前廣西各地歷代著名石刻34種,以石刻故事為中心,以史為線索,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石刻的內(nèi)容,并講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nèi)蘊,讓讀者了解歷代廣西石刻,了解廣西豐富的石刻文化。
本書為“文化廣西”叢書遺存系列之一,按照石刻內(nèi)容分類,第一部分“歷史的溫度”(收錄了7篇文章),收錄的石刻反映了廣西歷史的重要事件;第二部分“名人的印記”(收錄了6篇文章),收錄的石刻反映米芾、阮元等歷史名人在桂林的生活交游情況。第三部分“往事與傳說”,(收錄了7篇文章),收錄的石刻反映當?shù)氐拿耖g傳說故事等。第四部分“圣賢與英雄”(收錄了6篇文章),收錄的石刻反映官方和民間力量對當?shù)氐慕袒?。第五部分“石頭上的文學”(收錄了8篇文章),收錄的石刻均為詩文,是文人唱和游覽的雅興抒寫。合計34通石刻,涵蓋南寧、橫州、梧州、百色、河池、柳州、桂林、全州等主要地市。每一個地區(qū)選擇若干有代表性、有故事的石刻選介,盡可能覆蓋廣西主要地域,彰顯廣西的歷史文化底蘊。
莫道才,廣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教授、博士生導師。兼廣西師范大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中心(國學中心)主任、廣西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唐代文學及駢文史論、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著作有《駢文研究》等10余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chǎn)》等刊物發(fā)表論文80多篇。
前言:看山如觀畫,游山如讀史
一、歷史的溫度
遺留在粵西的唐代中原文風
——南寧上林縣唐代摩崖石刻《大宅頌》《智城碑》
唐朝宰相鐘紹京的身世之謎
——賀州鐘山唐代蘇颋《安樂縣君神道碑》
元祐黨爭的見證
——桂林龍隱巖宋代摩崖《元祐黨籍碑》
宋末抗元的往事
——河池宜州南宋摩崖黃應德《宜州鐵城頌》
王守仁的懷柔方略
——百色平果明代摩崖王守仁《征撫思田功績文》
被忽略的靈渠“陡軍”
——桂林興安嚴關(guān)《萬古沾恩碑》
最早的石刻養(yǎng)生方
——桂林南溪山宋代摩崖呂渭刻《養(yǎng)氣湯方》
二、名人的印記
獨秀峰的由來
——桂林石刻梁章鉅題“峨峨郛邑間”
舜帝是否到過桂林猜想
——桂林虞山唐代摩崖韓云卿《舜廟碑》
從柳宗元游跡衍生的柳州山水之旅
——柳州馬鞍山宋代摩崖丘允《仙弈山新開游山路記》青年米
芾伏波山游蹤
——桂林伏波山宋代摩崖潘景純、米芾還珠洞題記
千年前的書法家石刻畫像
——桂林伏波山宋代摩崖方信孺刊刻《米芾自畫像記》
封疆大吏上山過生日
——桂林隱山清代摩崖石刻阮元《隱山銘》
三、往事與傳說
無緣識得真仙
——桂林南溪山宋代摩崖歐陽辟《唐少卿遇仙記》
雙山之間梵音千年
——柳州馬鞍山宋代摩崖王安中《新殿記》
桂林“升仙”第一人
——桂林南溪山宋代摩崖《天臺張平叔真人歌贈桂林白龍洞劉道人》
七星巖的別名由來
——桂林七星巖尹穡宋代摩崖《尹穡仙跡記》
明代兩廣經(jīng)略與對外交通
——梧州明代碑刻屠滽撰《重建呂仙亭記》
一座城與一口井的結(jié)緣
——梧州明代碑刻梅俊《重建冰井禪寺記》
殘存的“桃源”印象
——柳州宋代摩崖石刻趙師邈《三相亭詩》
四、圣賢與英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柳州宋代毛友摹《先圣先師像》碑
尋訪文廟遺蹤
——柳州元代碑刻《柳州路文宣王廟碑》與明代
《柳城縣儒學碑陰記》
儒學在邊地的傳播
——橫州宋代碑刻《夫子杏壇圖》
逝去的烽煙
——橫州明代碑刻蔣山卿《伏波將軍廟碑》
王守仁的文化謀略
——南寧明代碑刻《敷文書院記》
先賢崇祀與清初教化
——梧州清代碑刻李之玣《合建雙賢祠》
五、石頭上的文學
唐人的唱和與雅興
——桂林龍隱巖唐代摩崖《張濬劉崇龜杜鵑花唱和詩》
疊彩山風景的發(fā)現(xiàn)
——桂林疊彩山摩崖唐代元晦《疊彩山記》
巖泉孕靈秀,云煙紛崖壁
——桂林南溪山唐代摩崖李渤《南溪詩并序》
詩人與書法家的唱和
——桂林伏波山宋代摩崖米芾、程節(jié)唱和詩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定格
——桂林南宋摩崖王正功《鹿鳴宴勸駕詩》
韓辭柳事誦千年
——柳州柳侯祠碑刻蘇軾書《荔子碑》
遺落在邊城的詩思
——欽州靈山摩崖陶弼《題三海巖》
從安南到中原的燕行使
——全州清代湘山寺安南使臣黃仲政題詩摩崖
后記
前言
文字起源于圖畫,最早的石刻巖畫就是史前文明的遺存。
遠古時期的人們通過圖畫模糊地表達了樸素的思想,但是不可能表達復雜的思想,也很難有互動交流。后來出現(xiàn)的甲骨文,多是記載官方占卜的卜辭。早期起到書面文字交流作用的載體主要是竹簡,也有昂貴的絹帛,但是更多的時候,絹帛用于宮廷貴族的官方文書,竹簡才是當時較為大眾化的書寫工具。即使到了簡帛書寫時代,仍然面臨書寫材料長久保存的問題。漢代紙張發(fā)明以后,紙張逐漸普及成為大眾書寫載體,可以容納更多的文字內(nèi)容,方便攜帶到遠方,但是在遭遇大火時也容易面臨火燒損毀的危險,難以長久保存。
石刻,中國早期文字表達載體之一,分為摩崖和碑刻兩大類,前者是直接在山體平面上磨平后刻石,后者利用開采的石料磨平后刻石,因為可以長久保存,所以歷代都喜歡用石材來作為書寫載體。漢代以后,重要公文也多用石刻保留。在邊遠地區(qū)村寨,民間也將民間公約、山場劃界約定或重要事件刻石保留。紀事、宣示是石刻最主要的功能。后來廟宇、宮殿落成也用碑刻記述建設(shè)經(jīng)過等。之后,文人將詩歌文章刻石保存,增加拓寬了石刻的內(nèi)容——不一定是完整的一首詩歌或一篇作品,很多風景勝地也有用一聯(lián)、一句或一個詞(兩個字、四個字構(gòu)成居多)作為榜書的,表達一種感受。
由于廣西石灰?guī)r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石質(zhì)堅硬,便于刻石,因此留下的石刻比較多,其中以桂林為最。桂林在古代一直是嶺南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這個區(qū)域歷代的重大事件大都與桂林有關(guān)系。所以唐宋以后,桂林石刻興起。尤其到宋代,北方來的文人很多,有“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說。清人陳元龍說“看山如觀畫,游山如讀史”,正說出了桂林乃至廣西石刻的特點——以摩崖石刻為主。除了摩崖石刻,立在山間道路和廟宇間的各種碑刻,也在向人們述說歷史的風云往事。
本書按照收錄的石刻內(nèi)容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歷史的溫度”,收錄的石刻反映了廣西歷史的重要事件和記憶;第二部分“名人的印記”,收錄的石刻反映了米芾、阮元等歷史人物在廣西的生活、交游情況;第三部分“往事與傳說”,收錄的石刻介紹了當?shù)氐拿耖g傳說、故事等;第四部分“圣賢與英雄”,收錄的石刻反映了官方和民間力量對當?shù)匚幕l(fā)展的推動和教化之功;第五部分“石頭上的文學”,收錄的均是石刻中的詩文,是文人唱和游覽的雅興抒寫。
廣西的石刻內(nèi)容豐富多樣,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眾多,由于篇幅所限,本書不可能全部收錄,只能選擇影響大的、主要的、有故事的、有歷史價值的,還要盡量照顧各個地域。雖然考慮了地區(qū)之間平衡性,但是掛一漏萬,錯漏遺珍在所難免。
本書整體文風力求通俗淺近,然而因為石刻本身有一定專業(yè)性,所以仍然有專業(yè)性描述以及專業(yè)術(shù)語。引文則盡可能在文中轉(zhuǎn)譯表述,隨文注明出處。
此外,本書作者眾多,行文風格有所差異,我們盡可能做到體例一致,并在每篇之后標注作者,以示負責。
最后,感謝各位作者!感謝提供圖片的各文博單位!
金石文獻是古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紙質(zhì)文獻的重要補充。廣西地處西南邊陲,與中原、江浙地區(qū)相比,文化發(fā)展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反映廣西文化的傳統(tǒng)紙質(zhì)文獻也一樣相對匱乏,種類和數(shù)量均無法與中原、江浙等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的存世文獻相比。但是廣西石山眾多,巖溶地貌與勒石刻碑的傳統(tǒng)相結(jié)合,石刻文獻相對比較豐富,形式多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地方文獻之缺。
廣西有大量摩崖、碑志、牌坊、造像記、經(jīng)幢等,多存于山間、洞窟、村野,尤以桂林為最,摩崖石刻甚至成了其山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的眾多石刻,內(nèi)容多不見于正史,卻是反映古代歷史文化、地方政策、文化傳播、社會及經(jīng)濟發(fā)展等問題的重要材料,也因此成為記錄和保存廣西歷史文化信息最為重要的載體。但對于一般人來說,石刻的識讀非常困難,更何況深入了解石刻內(nèi)容了。因此,本著通俗性、故事性、可讀性、趣味性等原則,本書選取對一般大眾具有吸引力的石刻進行介紹。
——或關(guān)于當?shù)刂卮笫录喝绶从沉怂未醢彩兎ǖ墓鹆铸堧[巖宋代摩崖《元祐黨籍碑》,反映宋末抗元斗爭的河池宜州南宋摩崖黃應德《宜州鐵城頌》,關(guān)于明代平亂治理的百色平果明代碑刻王守仁《征撫思田功績文》,介紹明代兩廣經(jīng)略與對外交通的梧州明代碑刻屠滽撰《重建呂仙亭記》,介紹古代靈渠陡夫的桂林興安嚴關(guān)清代碑刻《萬古沾恩碑》……
——或關(guān)于歷史文化名人:如由柳宗元游跡衍生的宋代摩崖丘允《仙弈山新開游山路記》,反映宋代書法大家米芾青年時代在桂林伏波山游蹤的伏波山宋代摩崖和《米芾自畫像記》石刻,還有介紹清代封疆大吏阮元的上山過生日的桂林隱山清代摩崖《隱山銘》,介紹柳州柳侯祠碑刻蘇軾書韓愈寫柳宗元事的“三絕碑”《荔子碑》……
——或關(guān)于地方民間傳說及故事:如討論桂林道教神仙傳說的南溪山宋代摩崖歐陽辟《唐少卿遇仙記》,介紹柳州佛教文化傳播的馬鞍山宋代摩崖王安中《新殿記》,介紹桂林“升仙”第一人的南溪山宋代摩崖《天臺張平叔真人歌贈桂林白龍洞劉道人》,介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處桂林獨秀峰南宋摩崖王正功《鹿鳴宴勸駕詩》……
以上等等,以期增強民眾對家鄉(xiāng)的了解。
在山間田野中尋找文獻,以“自下而上”的角度看待中國歷史,以地方解讀中國是當今中國史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地理、經(jīng)濟、文化三方面的因素綜合影響,從種類繁多的廣西碑刻石刻能管窺當?shù)匮永m(xù)至今的傳統(tǒng)與習慣,反映當?shù)厣鐣幕?。除此以外,石刻、碑刻也有著重要的審美價值。本書所選碑刻石刻,不乏米芾、蘇軾、蔡京等名家手筆,筆劃渾然有力,其氣韻即使歷經(jīng)上百年風雨也透石而出,本身就是一種藝術(shù)品。從這個角度看,進一步認識廣西碑刻石刻的價值,保護、利用和挖掘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一手歷史文化材料,將在未來深層次、全方位地助力地方文化建設(shè)與發(fā)展。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