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體現(xiàn)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與發(fā)展,是儒家經典著作。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確立教科書地位,成為家傳戶誦的著作。
《孟子選譯》(漢越對照)精心選摘體現(xiàn)《孟子》核心思想的100條語段,進行釋析、翻譯,漢外對照,并根據文意配繪彩圖,為越語人群閱讀《孟子》提供了一個優(yōu)質讀本,有利于中華文化的良好傳播。
周滿江,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已退休),負責中文選釋。
賴艷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華學院副教授。范氏玲,越南海防大學中文教師,先為廣西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博士生。
鄭振銘、藍學會,廣西藝術學院教師。
目 錄
1.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2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8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4
4.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18
5.鰥、寡、獨、孤,天下之窮民 22
6.王顧左右而言他 26
7.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28
8.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32
9.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38
10.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42
11.何謂浩然之氣 44
12.勿揠苗助長 50
13.何謂知言 54
14.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60
15.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64
16.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70
17.仁者如射 74
18.與人為善 76
19.天時、地利、人和 82
2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6
21.輔世長民莫如德 90
22.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94
23.古之君子,過則改之 96
24.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100
2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102
26.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 106
27.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110
28.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114
29.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116
30.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18
31.志士不忘在溝壑 124
3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126
33.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 128
34.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132
35.惟仁者宜在高位 134
3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138
37.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140
38.不仁者可與言哉 142
39.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46
40.得民心有道 148
41.自暴自棄 150
42.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156
43.守身,守之本也 158
44.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162
45.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168
46.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172
47.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174
48.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176
4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80
50.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182
51.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 184
52.言無實不祥 188
53.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192
54.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196
55.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200
56.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202
57.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 206
58.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 210
59.觀近臣,以其所為主 212
60.友也者,友其德也 216
61.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218
62.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 220
63.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 224
6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228
65.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232
66.舍生取義 234
67.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38
68.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此之謂失其本心 240
69.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246
70.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250
71.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252
72.好善優(yōu)于天下 256
73.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60
7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64
75.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266
76.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270
77.萬物皆備于我 272
78.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276
79.恥之于人大矣 278
80.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 282
8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84
82.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288
83.君子有三樂 290
84.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 294
85.登泰山而小天下 298
86.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 302
87.居仁由義 306
88.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308
89.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310
90.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314
91.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316
92.盡信書不如無書 320
93.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亂 322
94.不信仁賢,則國空虛 326
9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28
96.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 334
97.君子與性命 336
98.充實之謂美 340
99.說大人,則藐之 344
100.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348
文化交流對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至關重要。季羨林先生曾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文化一旦產生,就必然交流,這種交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由于文化交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能互相補充,共同發(fā)展,才能形成今天世界上萬紫千紅的文化繁榮現(xiàn)象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亦然,并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首先,中國與東盟許多國家地理相接,山水相連,不少民族之間普遍存在著跨居、通婚現(xiàn)象,這為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地理與人文基礎。其次,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建立起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交通條件。
中國與東盟諸多使用不同語言文字的民族進行思想與文化對話,自然離不開翻譯。翻譯活動一般又分為口譯和筆譯兩類。有史記載的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口譯活動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但筆譯活動則出現(xiàn)在明代,至今已逾五百年的歷史。
在過去五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東盟國家大量地譯介了中國的文化作品,其中不少已經融入本國的文化中。中國譯介東盟國家的作品也不在少數。以文字為載體的相互譯介活動,更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把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推上了更高的層次。
2013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廣西南寧舉行的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上發(fā)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與東盟攜手開創(chuàng)了合作的“黃金十年”。他呼吁中國與東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創(chuàng)造新的“鉆石十年”。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對外介紹好我國的內外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qū)發(fā)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于是,把中華文化的經典譯介至東盟國家,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還蘊含著濃厚的時代氣息。
所謂交流,自然包括“迎來送往”,《禮記》有言:“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與東盟國家一樣,既翻譯和引進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同時也把本國文化的精髓部分推介出去。作為中國最具人文思想的出版社之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構想了“東方智慧叢書”,并付諸實踐,不僅是中國翻譯學界、人文學界的大事,更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進行良好溝通、增進相互了解的必然選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作為翻譯工作的主要承擔方,都是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擁有東盟語言文字的翻譯優(yōu)勢。三個單位的合作將能夠擦出更多的火花,向東盟國家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認為,“文化交流是新的全球化現(xiàn)象”。[2] 我們希望順應這一歷史潮流與時代趨勢,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是為序。
劉志強
2015年1月25日
本書精選《孟子》核心思想的100條語段,進行釋析、翻譯,漢越對照,并根據文意配繪彩圖。釋析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為中文讀者及越語人群閱讀《孟子》提供了一個優(yōu)質讀本,有利于中華文化的良好傳播。
《孟子》是中國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儒家學者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的一本書。孟子名軻,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前后,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前后。孟子的出生地是鄒地(今山東鄒城市)。
傳說孟子小時候比較貪玩,不努力學習,他母親為了教育他,生氣地拿刀割斷織機上的布,并向孟子說明,學習如果中途而廢,將會一事無成。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從此以后刻苦學習,學問長進很快,終于成為當時掌握儒學精義的大師?!懊夏笖鄼C”在此后也成為賢母教子的典范。
關于孟軻倫理思想的淵源,一般認為他受學于子思的弟子。在百家爭鳴的戰(zhàn)國時代,他以孔門嫡傳、儒學正宗自居。針對當時的其他學派,孟子與墨家、楊朱、農家、告子等激烈辯論,同時又身體力行,不知疲倦地率領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周游列國,宣揚儒學,勸導諸侯,使儒學的影響日益廣大,成為引人注目的顯學。
孟子“言必稱堯舜”,宣揚儒家仁義之道的優(yōu)越與威力,企望說服齊、梁、滕諸國君主施行仁政,建成禮義之邦。他信心十足地對梁惠王說,實行仁義之道,會使君臣上下仁義有信,敬業(yè)愛民,為百姓帶來太平的豐衣足食的生活;百姓只要安居樂業(yè),再加以仁義教育,就會忠勇無敵,震撼天下;然后武裝他們,征服那些無仁義道德的諸侯,就會“易如反掌”;即使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王侯,也會大有作為。孟子的這個理想,可以說表達了當時百姓的理想。但是,這個理想并不符合各諸侯國君主的需要。因為,戰(zhàn)國七雄,勢均力敵,各國的大王都忙于備戰(zhàn),寄希望于武力,形勢不容任何一位大王慢慢地進行道德建設,故梁惠王對孟子的說辭,半信半疑。而孟子又是很倔強高傲的學者,對任何一位王侯都很藐視,決不肯屈就。結果,他周游列國而得不到一位王侯的信用,可謂奔波勞碌一事無成。
但挫折并不能使胸懷浩然正氣的孟子屈服,他堅信如欲平治天下,一定要以道德建設為先,處理好仁義道德與利益的關系。而戰(zhàn)國時代,諸侯稱霸,急功近利,忙于兼并敵國而不擇手段,以陰謀欺詐為時尚,篡逆殺戮遍天下。終身布衣且有良知的孟子,深知百姓的苦難無助,為之氣憤不已。同時,他也堅信儒道定會有復興的一天。于是寄希望于后學,廣收弟子,傳道授業(yè),培養(yǎng)精英。在教學之余,孟軻與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回顧游說各地王侯的經歷與言論,編成《孟子》一書。
孟子的仁政觀念完全是以仁義為內容,善性為其基礎。善,追求善,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養(yǎng)成的信念。因為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不能沒有互愛互助關系,日積月累,便形成人的自然心性。這種互愛的心性,孔子概括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這是人際關系理想的善意。儒家的孟子從性善出發(fā),運用孔子倡導的忠恕之道,體會自己的所愛所欲,再進一步推想百姓與自己的愛恨一定相同,然后擴充自己的善心,用于政務。百姓所愛、所需的,予以滿足;所惡、所厭的,予以清除。這就是仁政。這個看似簡單的政事,要實行可不容易。因為社會上階級階層、地位處境、利益矛盾紛繁復雜,善惡標準很難統(tǒng)一。盡管如此,在整個社會上還是可以求同存異,找出一個抽象的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則,使其成為高于社會一般水平的理想的道德規(guī)范。這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仁義”二字。從最高的君主到位于下層的人民,都可以用來對照自己的不足,孟子稱之為“反求諸己”,意思是說,在發(fā)現(xiàn)人家對自己嫌棄或遭遇失敗的時候,首先自我反省,即用高標準的道德規(guī)范,檢查自己,盡快改正。這就是用善來提高自己的德行,以調節(jié)人際關系。如用仁義整肅上下級的規(guī)矩與秩序,君主官宦就可以提高道德修養(yǎng),忠誠從政,為政治手段加上仁義的光彩;家族家庭可以用仁義來增加相愛相親的溫情,促進成員的團結;朋友可以用仁義相互激勵,增強凝聚力。最終將使國家安定興旺。這不但對古代的社會有用,對當今的世界各國,都有參考價值??傊?,以仁義為核心的善道,是任何社會都不可缺少的?!睹献印愤@部書,在講述倫理道德的淵源、內涵,總結修養(yǎng)善性的方法等方面,可以說是空前的豐富而系統(tǒng),具有突出的價值和地位。
為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們了解《孟子》一書的內容,我們選擇精彩的論述,編譯成《孟子選譯》一書。按原著章節(jié),分條釋析,并擇錄顯示該條目主旨的語句作為小標題,同時進行外語翻譯,漢外對照,配繪彩圖,以便閱讀、傳播。
所選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以仁義為核心的性善論的內涵與意義;
2.君主的道德修養(yǎng)及其作用;
3.仁義之道在仁民、愛民、養(yǎng)民、衛(wèi)民、樂民諸方面的運用;
4.執(zhí)政大臣的道德修養(yǎng)與意義;
5.君子的胸懷學養(yǎng),及其進退態(tài)度;
6.平民的生活與地位。
期待讀者閱讀本書后,可以對孟子的仁政思想、倫理思想有大致的了解,并對孟子的人格意志有所向往與尊敬。
1.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垶楹罅x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1.1章
【釋文】
孟子覲見梁惠王?;萃跽f:“老人家,您不辭千里而來,一定帶來了治國的高見,讓我國獲利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你為什么一定要說利呢?只要仁義就夠了。大王說:‘怎么有利于我的國?’大夫問:‘我的封地怎么得利?’士和百姓問:‘怎么讓我們得利?’君民上下爭利不休,國家就危險了?!绻紴闋幚x,奪不到利就會爭斗不休。從來沒有講仁德卻遺棄父母的人,也從來沒有心懷忠義而怠慢其君主的士。所以,君王只要提倡仁義道德就足夠治好國家了,何必要說利呢?”
【解析】
仁義與利益的關系問題,是儒家倫理學說的第一要義。在春秋至戰(zhàn)國的幾百年里,大大小小的諸侯爭權奪利,攻城略地,使民不聊生,讓儒家看清了重利益輕仁義的危害,于是提出以仁義治國、統(tǒng)一天下的學說。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原文】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1.3章
【釋文】
如果官府不在農忙時節(jié)對農民征役,糧食就會吃不完;如果不用密網捕撈池塘中的魚類,魚鱉之類就會食用不完;如果按自然季節(jié)砍伐樹木,木材就會使用不完。糧食和魚類食用不完,木材也使用不盡,這是使百姓能夠養(yǎng)活家人、埋死亡親人而無遺憾的辦法。民眾對養(yǎng)生死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
【解析】
華夏民族自古以農為生,所以很早就認識到人和自然的關系,而要求合理地利用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使民富國強。在諸侯連年混戰(zhàn)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僅百姓傷亡慘重,就連山林水利也遭到破壞。孟子在此要求梁惠王施行王道,以民為本,有深遠的意義。
6.王顧左右而言他
【原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痹唬骸八木持畠炔恢?,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2.6章
【釋文】
[孟子對齊宣王]說:“負責司法的長官管理不好自己的下屬,那該怎么處理?”宣王說:“罷他的官職。”孟子說:“整個國家治理不好,又該如何處理呢?”齊宣王左看看右望望,把話題岔開了。
【解析】
孟子認為從君主到各級官員,都應以仁義的精神恪守自己的職責,辦好自己應負責的事務,否則就應罷免其官職。齊宣王心知孟子在批評自己,而不敢正面回答,“顧左右而言他”地岔開話題,窘態(tài)畢現(xiàn)。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