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去世后,后強人時代的制度困境不可避免地凸顯,各實權派人物之間明爭暗斗。這一系列亂象產(chǎn)生的根源,并不在于皖系段祺瑞是否專權,而在于《臨時約法》的制度設計——讓國務總理掌握實權,讓總統(tǒng)成為虛君,而大家又不認可這一游戲規(guī)則——產(chǎn)生的重大問題。于是,黎元洪不服,府院爭權;張勛不服,發(fā)起復辟;國民黨不服,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馮國璋不服,兄弟反目;曹錕、吳佩孚不服,終于直皖兵戈相向。皖系一敗涂地,直系開始執(zhí)掌中樞。
禪心初,博士后,史學工作者,兼涉政治學。因參悟“西方制度不適合中國國情”,頗有心得,進而從制度角度研究北洋,得出北洋致亂之源“在制度問題而不在人”的結論。五年前起筆寫北洋,成文“北洋覺夢錄”系列,已出版《北洋覺夢錄:袁世凱卷》(上下冊)及《北洋覺夢錄:皖系軍閥卷》。
第十八章 人心思亂
政治新生態(tài)
拉鋸扯鋸
分果果
一鍋糊涂粥
惜霸才無命
英雄知己
第十九章 府院之爭
惡緣初起
風火家人
不知深淺
針尖對麥芒
劍拔弩張
鋌而走險
相互拆臺
老虎屁股摸不得?
臺前幕后
參戰(zhàn)玄機
棋錯一著
你攤上大事兒了
第二十章 復辟鬧劇
捅了馬蜂窩
別有用心
一廂情愿
帶頭大哥還是擋箭牌?
熱鍋上的螞蟻
請神容易送神難
張勛復辟
亡羊補牢
一江春水向東流
幾家歡樂幾家愁
第二十一章 同舟異渡
“四哥快來”
北上就職
段氏心經(jīng)
南北戰(zhàn)爭序幕
分庭抗禮
倒是誰的錯
府院再斗
討價還價
排兵布陣
洞庭水深
旗鼓相當
以退為進
黎時代的翻版
和平統(tǒng)一還是武力統(tǒng)一
借力打力
左右為難
想張飛,無奈關羽
第二十二章 十年蹤跡
關外來客
太極推手
一將難求
用人不疑
奉天王
霸業(yè)之基
胃口越來越大
第二十三章 統(tǒng)一大業(yè)
遼兵進關
段祺瑞借債
先鋒大將
勢如破竹
痛失良機
段祺瑞的親日政策
槍殺陸建章
諸神的爭吵
安福俱樂部
有得有失
選舉副總統(tǒng)的鬧劇
徐世昌的心思
對立統(tǒng)一
“和談”
第二十四章 風云激蕩
戰(zhàn)勝國的待遇
巴黎和會開幕
中國代表出擊
和會不“和”
余波未消
五四運動
事情并不簡單
激情與理性
第二十五章 皖系落幕
穩(wěn)住蒙古
東北王誕生
斗爭升級
撤防風波
圍追堵截
回師千里
調(diào)停失敗
戰(zhàn)爭不可避免
皖系出局
自序:一夢一菩提
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從鴛鴦蝴蝶夢中醒來時,對夢有了全新的感悟:
第一層感悟,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一個人在夢中的時候,不知道他自己其實是在做夢。
第二層感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只有經(jīng)歷世事,猛然驚起,特別清醒的人,才知道那是一場大夢。
第三層感悟,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愚昧的人,自以為一直很清醒,覺得自己什么都知道、都明白,一副真理在握的樣子。
而年輕的諸葛亮,草堂春睡,好夢連連,為了表明自己在夢中也沒閑著,一覺醒來,他喊了一嗓子:“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蹦且簧ぷ?,直到今天,還回響在人們耳邊。
做夢的,以為是覺,覺醒的,恍然如夢。有大夢,才有大覺;有大覺,才有大悟。
如此看來,夢即是覺,覺即是夢,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夢境與現(xiàn)實,居然是如此百般糾葛,雜陳一起。半睡半醒之間,思緒卻天馬行空,神游四海。耳邊仿佛有人緩緩誦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佛偈,猶如當頭棒喝,千里夢驚回!
夜已深,卻再不能寐,伸手想拿本床頭的閑書,一摞史書下面,赫然躍入眼簾的是安意如評注納蘭詞的那本書——《當時只道是尋?!?。
尋常得再也不能尋常的七個字,此刻不知何故,卻如驚雷閃電般掠過。平日不甚喜愛堂堂須眉寫出那種清麗婉約風格的詞句,今日恰似一語驚醒夢中人。這正應了南懷瑾先生常說的那句話:閑書里面有真言!
只此“納蘭容若”這四字,加諸“當時只道是尋?!边@七言,極品詩句,極品情懷,便是尋著了諸般糾結之源,鋪陳開來,方、圓、動、靜之中,便是靜如黑白、動觸驚鴻的歷史大棋局。
是耶?非耶?如夢如電。我聞如是,如是我聞。
看來,人哪,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視角之下,即使讀到相同的詩文,卻也能品味出完全不同的意蘊。如果碰到悟性和靈性高的,機緣巧合之際,還可能達到《了凡四訓》中“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之全新境界。
當然,這是非常人。而我,卻只是常人。
然而,一個人,縱使是常人,一旦發(fā)覺從前是夢,分別心即起,不管如何努力說服自己,不管如何重新躺在床上逼迫自己去睡,卻再不能回到當初。
既然人不寐,索性慵倚床,挑燈重閱北洋,人事雖依舊,情境已滄桑?;糁兄X與卷內(nèi)之事,忘情處手舞足蹈。不覺東方之既白,新的一天已然來臨。
青原惟信禪師有句名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p/>
這“諸相非相”和“當時只道是尋?!保闶菣C鋒。
二十年前初讀歷史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與今天夢醒后重讀歷史時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便是機緣。
得了機鋒與機緣,禪機自顯。
記得《周易·系辭》中記錄孔子之言:“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币徊孔钋f重的易經(jīng),孔子尚且以“玩”字解之而見天心,于是,一卷厚重的北洋史,也不妨在談笑間以“玩”字解之而觀其義,諸君亦可在輕松和調(diào)侃中玩味耳!
《莊子》有言:“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曰:亦夢亦覺,亦覺亦夢。
是為北洋覺夢錄。
?
引子:一問一世界
詞曰:
“千古傷心舊事,一場談笑春風。
殘篇斷簡記英雄,總為功名引動。
個個轟轟烈烈,人人擾擾匆匆。
榮華富貴轉頭空,恰似南柯一夢?!?p/>
話說北洋諸事,沒分多久就合,沒合多久就分。雖然是短短十六年,卻經(jīng)歷了八個元首,三十二任內(nèi)閣總理。局勢紛亂如麻,那次第,怎一個“亂”字形容得盡?
北洋時代的分分合合,戰(zhàn)亂不止,從表象上看,其原因可用三句話概之:
一個是“龍頭老大”袁世凱駕鶴西去后,諸位在世的“帶頭大哥”都想說了算,又沒有能力一統(tǒng)江湖。盡管如此,他們卻都想成就一番“偉業(yè)”,都想實現(xiàn)中國的“大一統(tǒng)”,由此便訴諸武力。
另一個是總有些“跟班小弟”在與老大打天下的過程中,感覺到分贓不均,心存不滿,于是乎就會倒戈、兵變、嘩變。在這里,你會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沒有永恒的敵人,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這句政治上的經(jīng)典名言。
第三個是諸位“帶頭大哥”的后臺老板——國外的“老鼻子”“大鼻子”“小鼻子”們,唯恐中國天下不亂,給這個幾條槍,給那個幾塊金條,不是資助你組建軍隊,就是幫你建個軍事院校,或者是收容逃亡的造反派,然后鼓勵大家不要吝惜體力,也不要吝惜子彈,更不要吝惜金錢,用勁往死里打。他們可不是慈善家,有錢沒處花。你要牢牢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他們在你身上投資,就是要在你身上十倍、百倍地賺回來。他們是想肢解中國,掠奪中國,讓中國元氣大傷,然后再來趁火打劫。
其實北洋之亂的更深層次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設計了一套脫離中國實際的體制,即游戲規(guī)則大家都不認可。從皇權到共和,轉得太急、太快、太陡,就像一輛高速行駛的車突然來個180度的急轉彎,極少有司機掌握得了這個超高難度的技術和動作要領,即使有這樣的司機,乘客也根本無法適應。于是乎社會脫序,天下大亂。
在北洋這個歷史舞臺上,就像在拍春秋戰(zhàn)國或三國演義類的古裝戰(zhàn)爭大片兒,只要總導演一下令開機,演員們就會對著鏡頭向前狂奔,開始一場混戰(zhàn);過了一會兒,同樣是這些演員,連裝都不用換,又扮演對方的角色,對著鏡頭沖回來,又一場廝殺。然后,只要躲開鏡頭,大家有說有笑,握手言歡,舉杯共飲。平均算起來,就連一個最普通的士兵角色,都能露臉十多次。
北洋的歷史又像一場盛大的時裝表演和選美大賽。據(jù)說,看時裝表演和選美大賽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隱藏重點,展現(xiàn)誘惑;但是如果哪個設計師別出心裁,把它弄反了,隱藏誘惑,展現(xiàn)重點,那所有的一切都將變得粗鄙不堪,不堪入耳,不堪入目。
在中國歷史上,讓我們感覺最不堪入耳、不堪入目的,大概就是聲名狼藉的北洋軍閥了,好像他們就是《西游記》中偷偷來到人間作亂的各路妖精,好像他們從娘胎里出來就帶著魚肉百姓的基因。
再精彩的歷史,如果這樣編排,也會讓人看不忍看,聞不忍聞。如果一直這樣展示給后人,那樣的時裝表演,未免讓人永遠遺憾了。
其實,軍閥的歷史和其他的歷史是一樣的,沒有例外,精彩和粗鄙都有,關鍵在于你怎么看,是不是事先貼上臉譜和標簽來看,是不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
反之,當你以平和的心態(tài)欣賞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北洋這段歷史本身是十分精彩的。
好了,演出開始,主要演員暨北洋各路英雄陸續(xù)登場。
首先交代一下北洋軍閥的來歷。
北洋,既包括“洋”,也包括“陸”,“洋”指黃渤海一帶,“陸”包括遼寧、河北、山東、京、津等沿海數(shù)省市,大體相當于今天的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圈,而且還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內(nèi)蒙古的部分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歸北洋大臣管轄,當時的朝鮮事務也歸北洋大臣管理。李鴻章任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所以當年有北洋武備學堂、北洋艦隊等稱呼。當年的直隸省因為地位特殊,設了兩個省城——天津和保定。而天津是北洋的典型代表,天津的許多事務,其稱呼前多冠之以“北洋”,如現(xiàn)在的天津大學,就是當年的北洋大學。
我們所說的北洋軍閥,是產(chǎn)生于清末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就是這個集團的總舵主,皖系、直系、奉系是這個集團的分枝,這幾大派系的領導和骨干皆出自袁世凱門下。在中國近代歷史上,1912年至1928年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
1901年,袁世凱繼李鴻章之后,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依靠此前他所編練的新式陸軍,他利用手中控制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權力,以小站練兵時所形成的班底為骨干,一方面乘機擴充北洋軍事力量,一方面不斷在中央和地方安插親信,很快即形成以他為首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其權勢足可左右朝政。于是,他的軍隊就稱為北洋軍。
我們就從這里開始吧。
北洋大舞臺上第一個露臉的人,就是頭像在銀元上被稱作“袁大頭”的那個人,也就是后來在江湖上享有赫赫威名的北洋帶頭大哥,北洋派的“開山祖”“掌門人”——袁世凱。但這個時候,他還無宗無派,在江湖上,連個小弟都不算。在李鴻章、慈禧等老牌主要演員面前,他還只是第一出戲中跑龍?zhí)椎慕巧?p/>
這一角色,像極了演藝界的周星馳。今天大家眼中的超級大腕兒“星爺”,當年在八三版的《射雕英雄傳》中,是個超級龍?zhí)住K埱髮а莅才琶烦L用兩掌打死他,結果被告知,只能用一掌拍死。
多少年來,我們對袁世凱這個人實在談不上有多少真正的了解。他任過清政府駐朝鮮的軍事指揮官、駐朝通商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中國新式陸軍和警察的創(chuàng)立者,當過清政府的內(nèi)閣總理大臣,當過總統(tǒng)、皇帝等。本來,他是個結束舊時代、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人物;本來,他是繼李鴻章之后,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重要開拓者;本來,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本來,他可以成為“華盛頓第二”;本來……可是,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他的一失足,跌進了歷史的萬丈深淵。
于是,他成了小丑,成了大盜。他、他的業(yè)績和他所開創(chuàng)的時代,也被罩上了歷史的迷霧。
一個曾經(jīng)改變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受到別人的辱罵、攻擊,這也算正常;可是,如果這個人受到大多數(shù)人的辱罵、攻擊,這就不是很正常;但如果同樣是這個人,走過民國“初級階段”并順延到今天被罵了一百年不變,這就太不正常了。
《論語》中記述了孔子的教導:“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贝蠹叶加憛挼娜?,我們一定要仔細考察,才能做出判斷。
不管怎么說,用道德標準來評價他的事功,用事功標準來褒貶他的道德,本身就是一個回避主要矛盾的答非所問式的邏輯。而且,一個歷史人物,如果被冠之以這樣截然相反的極端化評價,那不是他錯了,就是你錯了。
清代趙翼有一首絕妙的詩:“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泵總€人都有自己的眼光和頭腦,必須要自己根據(jù)事實判斷去得出比較符合真相的結論,何必信口雌黃、人云亦云?盡管罵人不需要理由,可罵了一百年之后,我們要是還不能把罵人的原因搞清楚,這種歷史的缺席審判,就陷入了群體暴力和語言霸權的困境。
畢竟,單純的謾罵和攻擊是非常膚淺的,膚淺是研讀不了歷史的,歷史是需要放寬視野的,放寬視野是需要歷史觀的改變和證據(jù)的再尋的。
這就像袁世凱的墓碑,與武則天一樣,袁碑的背面也是無字碑,一片巨大的空白。
千秋功過,留與后人慢慢評說
于是,想起了梁啟超先生在其鴻著《李鴻章傳》開篇第一句話所定的基調(diào):“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敝挥心切┯谷瞬艣]有過錯,沒有贊譽。
想之又想,用在袁世凱身上,也比較恰當??v使不好在他頭上冠之以英雄的名號,但他絕非庸人,絕非常人,絕非等閑之輩。
另外,讀歷史,尤其是北洋歷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卻往往被多數(shù)人忽略的方面,就是人們太容易被經(jīng)過加工修改了的所謂“史實”牽著鼻子走。孟子這位大智者曾經(jīng)有個精辟的論斷:“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忠于“證據(jù)”固然不錯,但是,如果是“偽證”又當何論?在一個連真話都不敢說的環(huán)境下,你還能完全相信寫下來的文字?這樣很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欺騙,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也就是說,人們只看到了歷史人物這樣作為,卻不理解、也不想去探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們?yōu)槭裁磿菢幼鳛椋恢豢雌涔?,不知其因,卻又“盲人摸象、各執(zhí)一端”,根據(jù)自己所掌握的歷史證據(jù)進行最簡單而直接的邏輯推斷,如看盆中水那樣看北“洋”這潭深水。
只是,這樣簡單的價值判斷,離歷史的真相卻漸行漸遠。
一正一反之為政,一陰一陽之為道。
不完全聽信文字記錄,并不意味著把史料完全拋開,自己主觀臆測,而是要“擇其兩端,用乎其中”。把正反兩方面的文字記錄結合起來看,綜合起來進行判斷,得出自己的結論。正如法國年鑒派大師馬克·布洛赫所言:“歷史學家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對活生生的事物的理解能力?!?p/>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也曾經(jīng)說過:“研究一個時代的人們怎么思考問題要比研究一個時代的人們怎么行動更重要。”
這兩句話,精彩、精辟、經(jīng)典,直接指向了對史料的理解能力,以及對隱藏在史料字里行間中重要信息的領悟能力
能修煉到這一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歷史學就如中醫(yī)學一樣,是需要閱歷和悟性的。
這還因為,普通人的眼睛,只能看見目力所及的部分,而看不見幕后的安排和運作。
人們的眼睛能看到的,稱之為“有”;人們的眼睛看不到的,稱之為“無”。老子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你看不見,并不等于它不存在;相反,它不僅存在,更有可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眼睛所能看到的,叫視力;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那才叫眼光。
古人講究“彈無弦琴,讀無字書”,當你真正能夠超越“有”,理解了后面那起支配作用的“無”,那么,恭喜你,在你以后發(fā)展的過程中,不管是為人、為官、為學,你都進入到了一個常人不可及的全新境界。
正如《道德經(jīng)》開篇所說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崩斫饬四莻€永恒存在的“無”,你就能觀察到事物的奧妙,才有可能把握那“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這樣,當我們走進歷史的現(xiàn)場“破案”的時候,才能不為“浮云”所蔽。
你站在橋上看精彩紛呈的歷史風景,遠處那看歷史風景的人又在看橋上的你。而活動于其中的鮮活生命一旦枯萎,歷史長河中激起的浪花也只是裝飾了后來人的夢。
從1912年到1928年,這段歷史的洋流中,不知有多少人卷入其中,又不知有多少人駐足旁觀。倚天照海,流水高山,我卻只能坐在光陰的此岸,臨水照影,煮酒撫琴,觀彼岸花,任百年前那洋面上刮起的風徐徐自鬢邊吹過,彈一曲江南空靈而清澈的夢音。
興至,往河水中投了一小塊石頭,看著它蕩起層層漣漪……
“短舞長歌思妙曲,高山流水待知音。當場告稟知音者,忙里偷閑試一聽。”
拋磚,以此為引。
1. 以正史為經(jīng),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
本書為《北洋覺夢錄:袁世凱卷》姊妹篇,描述袁世凱去世后皖系主政時代的北洋軍閥政壇故事,講述后強人時代的制度困境和各實權派人物間的明爭暗斗。
采用“述”且“作”的方式,以正史為基本框架,在考據(jù)的基礎上參考軼聞,以合理的邏輯和常識思考為線串聯(lián)正史和軼聞,構建一個完整且豐滿的北洋軍閥史。
2. 以通俗筆法,不失厚重。
本書的寫作風格一如袁世凱卷,尊重史實,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條理清晰。
3. 以透徹說理,引人深思。
本卷延續(xù)袁世凱卷的寫法,沿著“《臨時約法》制度設計漏洞導致北洋軍閥混戰(zhàn)”這一個思考路徑進入,重返歷史現(xiàn)場,重梳歷史脈絡,再思歷史事件,再現(xiàn)歷史風云,向人們展示皖系主政下軍閥混戰(zhàn)的全景畫卷。然而,作者梳理各派混戰(zhàn)和“拋磚”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向世人展示一個有血有肉的段祺瑞等強人,更是為了“引玉”,是想讓人們看到盲目引入西方制度會帶來什么樣的惡果,西方制度到底適不適合中國國情,從而引起讀者對歷史事件的科學分析和理性思考。
第十八章 人心思亂
政治新生態(tài)
如果要概括形容“后袁世凱時代”的北洋政局,最恰當?shù)哪^于《三國演義》開篇關于天下大勢的“分合”理論和“人心思亂”之說。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十四個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準確地擊中了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的節(jié)拍,生動地勾出了古今歷史治亂興衰之形勢,令人百般玩味。概括了天下分合之形勢后,作者筆鋒一轉,在第一回的第二段結尾用了另一個詞——“人心思亂”。
《三國演義》概括的“分合”理論,既融了“勢”,又融了比“勢”還要高一個層次的天道來思考,極有縱覽古今、俯瞰天下之氣魄;而書中的“人心思亂”之說,更為王綱解紐之后即將出現(xiàn)的群雄割據(jù)局面埋下伏筆,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
比如《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中,曹操和袁紹的一席話,就是談論“天”與“道”。袁紹說“吾南據(jù)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此乃“示天下以形勢”也;而曹操卻這樣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痹⒉芏说男亟髿舛?,高下立分。因為,知道了“道”,就是知天了。
一切恰如后人讀史時的嘆息:“所謂天將興之,孰能廢之,天將亡之,孰能救之。詩經(jīng)就有一句‘天命不回’,至于形勢與發(fā)火點,其時自會得出來?!?p/>
北洋的亂局,何嘗不是如此呢?有形勢,有天道,亦有人心,種種糾葛,摻雜一起,越攪越亂,各派勢力,蠢蠢欲動。故此,亦可稱之為“人心思亂”。
其實,“人心思亂”這四個字用在清朝滅亡、北洋開局之時也不錯,不過,北洋亂局的真正開始,是北洋掌門人袁世凱暴病身亡之后的事,暫無尊彝重器以鎮(zhèn)壓百僚,可以說是“人心思亂”“刀兵之劫”的開端。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的生物鏈不能輕易被打斷,否則,必亂無疑。
政治生態(tài)的鏈條更不能輕易被打斷,尤其是最高層的鏈條,如果驟然斷裂,那結果便是亂上加亂,無法形容。
多災多難的中國,恰恰踩上了這個點。
袁世凱剛一閉眼,外面的世界就像是得到了擊鼓傳花和搶椅子游戲開始的號令,立刻亂成一團。
有人說,權力不是和平交接了嗎?怎么還這么亂?
因為,表面上的權力是順利交接了,但就像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一樣,坐在金鑾殿上的人,與玉座珠簾之后的人,不管是誰,要想把實權最終握在自己手里,都還需經(jīng)一番明里暗里的爭斗。
黎元洪雖然就職了,但是根本沒有能力擺平局面。他的上任,既是段祺瑞直接首肯的結果,也是北洋系和護國軍角力平衡的結果。
老百姓都知道,吃別人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這么個大寶給了你黎元洪,你在別人面前,還能硬氣得起來?
當然,這是從私下里說的,真正的權力斗爭,擺到桌面上的,不是明說這些小事,而是要就“事”論“勢”,或就“勢”論“事”。
政治上的道理,與事實中的道理,其實大不相同。
不管是段祺瑞還是西南護國軍,他們嘴上絕不會說你黎元洪是我推上來的(雖然他們心里就是這么想的),而是從“理論”上動起了心思。
黎元洪,你當上總統(tǒng),法理依據(jù)是什么?是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還是民國三年的《中華民國約法》?
回答這個問題很是麻煩,這是一道不好解開的方程式。
因為,每個人,都在打著自己的算盤。
爭斗和亂局也正是由此產(chǎn)生的。
段祺瑞認為,黎元洪出任總統(tǒng)的法理依據(jù),自然是1914年5月袁世凱一手操縱制定的約法和1913年10月制定的《大總統(tǒng)選舉法》,并且是以袁世凱遺令的形式宣布的。
護國軍和國民黨人一看,這不行,黎總統(tǒng)就位,明明依據(jù)的是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段祺瑞那樣認為,是因為只有承認這個“袁記約法”,他段某人才可以像袁世凱一樣大權獨攬,而且這部約法是北洋系的門面,老領導一手做成的,不能自己挖自己墻腳。
以唐繼堯為代表的護國軍要求承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那樣可以在政治上把握主動,打破北洋派只手遮天的局面,并可以進一步要求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國會,這樣就可以把國民黨重新拉入政壇,增加對抗段祺瑞的砝碼。否則,黎元洪出任總統(tǒng),如果繼續(xù)遵守袁世凱制定的約法,那么不是等于間接承認袁世凱的“政治正確”了嗎?袁世凱要是正確的話,那豈不是我們錯了?
6月10日,西南軍務院撫軍長唐繼堯通電,提出四大條件:
第一,請黎大總統(tǒng)即日起,宣布恢復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第二,把袁世凱解散了的國會趕緊恢復,補選副總統(tǒng),組織正式的國務院(當下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是袁世凱臨時湊起來的)。
第三,請懲辦帝制禍首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朱啟鈐、段芝貴、周自齊、梁士詒、張鎮(zhèn)芳、雷震春和袁乃寬等十三人。
第四,請下令召集軍事特別會議,由各省都督或?qū)④姼髋纱碓谏虾i_會,議決一切善后軍事問題。
西南軍務院撫軍副長岑春煊亦宣稱這四個條件是護國軍方面的一致主張,如北京方面同意接受,撫軍院當即撤銷。這就表示正式擁護你黎元洪當大總統(tǒng),國家也實現(xiàn)統(tǒng)一,各省不再獨立。
段祺瑞一看,怎么能聽你們的?那我的權力和威信何在?
段祺瑞通電各省,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段祺瑞說:黎大總統(tǒng)繼任這半個月來,你們爭來爭去,就是一個法理問題。我對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無成見,只是,法律這個東西,怎么能朝令夕改?今天用這個,明天用那個,你以為是電燈開關嗎?況且,民國三年的約法已經(jīng)實行了這么長時間,許多法律都以它為基準。它要是被一語抹殺,許多東西都將會由此而動搖,這樣國家將永無寧日。
唐紹儀、梁啟超、伍廷芳等人開始致電反駁。到底是研究法律的,在法條上抓住了要害。他們指出:民國三年的約法,絕不能視作法律。如果視作法律,那么,這部約法中根本就沒有規(guī)定國務院和內(nèi)閣總理一職。
當初袁世凱集中權力,讓自己當上終身大總統(tǒng)時,確實把內(nèi)閣總理職位取消了。
這招夠狠,一下子把段祺瑞逼到了死角。
如果你段祺瑞再堅持,那么,你自己的職位本身就非法。
這一下子,段祺瑞可就麻煩大了。
不過,麻煩的事還在后頭等著呢。
6月25日,隸屬于北洋系的駐滬海軍總司令李鼎新、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和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擁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宣告獨立,與老段分道揚鑣。
當時的中國,有三支艦隊,而第一艦隊是海軍的絕對主力。
段祺瑞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國家好不容易恢復穩(wěn)定,不能就這么亂了呀。何況,如果真正琢磨起法理來,袁世凱制定的約法,還真沒有內(nèi)閣總理一條。
得,自己先退一步吧。
段祺瑞不再堅持袁世凱的約法,由林長民、張國淦奔走牽線之后,6月29日由黎元洪以大總統(tǒng)令的形式,仍遵守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既然認定了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有效,那么,袁世凱執(zhí)政期間所制定的制度,就要重新考慮了。經(jīng)過商定,黎元洪大總統(tǒng)申令:從本年八月起,繼續(xù)召開國會;所有關于袁氏時期之立法院、國民會議各法令,當即撤銷。
既然恢復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那么,段祺瑞任總理就有了法理依據(jù)。因此,黎元洪以總統(tǒng)令的形式特任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同時還任命了各部部長。
不管是軍事斗爭,還是政治斗爭,有些地方是相通的,那就是,自己的防線要死守,一旦被打開一個缺口,接下來的事,便可能導致崩盤,一個接一個的陣線就可能被攻克。
段祺瑞時代的第一個回合就如此被動,這可不是一個好的預兆。
一旦認定袁世凱時期的許多制度是非法的,那么大家最痛恨的、引老袁走向皇帝路的籌安會之人,便成了要犯。
7月14日,黎元洪下令懲治帝制禍首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鈐、周自齊、薛大可等八人,余等悉從寬免。
從形式上看,護國軍方面所提的條件基本得到滿足。于是,唐繼堯、岑春煊、蔡鍔等人便聯(lián)名通電,取消獨立,聲明服從新一屆政府的領導。
這樣,在大家齊心協(xié)力之下,由于袁世凱之死可能出現(xiàn)的亂局,終于被控制在最小范圍內(nèi),并在形式上實現(xiàn)了暫時的統(tǒng)一,國家出現(xiàn)了暫時的寧靜。
只是,沒人知道,這樣的寧靜還會持續(xù)多久。
拉鋸扯鋸
從形式上來說,總統(tǒng)之位,袁死黎繼,理所當然。但是,北京政府真正的大權,實際掌握在內(nèi)閣總理段祺瑞手中。
這一點,本不該奇怪,因為在制度安排上,1912年3月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設置內(nèi)閣總理職位時,其目的也正在于此——實權掌握在內(nèi)閣總理手里,而總統(tǒng)是虛君!奇怪的是,后人為什么要罵段祺瑞專權而不責黎元洪越位?難道內(nèi)閣總理制的安排,是要把權力集中于總統(tǒng)不成?那當初罵袁世凱干什么?這樣看來,歷史的看客們豈不是自相矛盾、思維混亂?
要知道,法治社會的精髓是依據(jù)游戲規(guī)則,愿賭服輸,而不是因人而異,更不是看人下菜碟。你既然制定了這個制度,那么對此制度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切后果,你首先都要有勇氣承擔下來,然后再逐漸調(diào)適,而不是無端指責他人。
內(nèi)閣總理制的實質(zhì),就是讓一把手當虛君、橡皮圖章,讓實權握在二把手內(nèi)閣總理手里,只不過,這一點,連一向以寬厚著稱的黎元洪可能也沒想到。他當上總統(tǒng)之日起,也想當個實質(zhì)上的一把手,也想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想有一定程度的發(fā)言權。
不過,黎元洪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只要軍事大權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就沒有多少發(fā)言權。先順水推舟吧。
這北洋時代太別扭了。制定制度的人不懂執(zhí)行制度,執(zhí)行制度的人不懂規(guī)則,大家就像原始人過紅綠燈一樣,人人爭相擁擠,車車相互碰撞,場面一片混亂,四處人仰馬翻。
6月10日,黎元洪主動撤銷了袁世凱設置的陸海軍大元帥統(tǒng)率辦事處。袁世凱設此機構的目的就是要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袁世凱與段祺瑞鬧崩,也是因為這個機構。段祺瑞早就將這個機構視為眼中釘了。這回黎元洪主動示好,還算是識時務,否則,他們倆會首先在這個問題上開戰(zhàn)的。
段祺瑞實權在握,這回想喝豆?jié){喝豆?jié){,想喝豆花喝豆花,我看誰能管我?
6月13日,段祺瑞終于把自己最看重的心腹愛將徐樹錚給弄到身邊授予了實權:國務院秘書長。
不過,在官場上,矛盾和斗爭就像物理學上的運動一樣普遍存在,無一時一刻停息。更何況,民國初期設置的這個不倫不類的內(nèi)閣總理制,本身就是讓二把手挑戰(zhàn)一把手、讓一把手想方設法從二把手手中奪回權力的斗爭體制,不管誰坐到這個位置上都會如此。袁世凱和唐紹儀當初如此,袁世凱死后恢復了內(nèi)閣總理制,那么黎元洪和段祺瑞也必然如此。
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爭斗,很像朱時茂和陳佩斯演小品搶胡椒面兒的動作:彼此用眼神瞟著,你搶過去,我便搶回來;你搶回去,我便猛往面里倒,哪怕辣到不能吃。哥倆較上勁了。
先從前面提到的懲治帝制要犯說起。
西南軍務院在停戰(zhàn)之前曾有個要求,請求懲辦帝制禍首“十三太?!?,即籌安會“六君子”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與胡瑛,以及被稱為帝制“七兇”的朱啟鈐、段芝貴、周自齊、梁士詒、張鎮(zhèn)芳、雷震春和袁乃寬。
這些人,都是追隨袁世凱的親信,其中有許多人與段祺瑞關系密切,而且,段祺瑞作為后袁世凱時代說一不二的人物,自然也需要這種有效忠意識的人。怎么辦呢?老段不能太公開地維護“帝制分子”的利益,但他很快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段祺瑞提議,現(xiàn)在我們是中華民國,民國就要有民國的范兒,就要寬容、大度,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看啊,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咱們把以前袁大總統(tǒng)時通緝的國民黨人和籌安會諸公,一并特赦了吧,然后共同建設民國,這樣好不好?
段祺瑞企圖來個渾水摸魚。
黎元洪剛當上元首,怎么著也得顯示一下自己的權威。于是,他不同意段祺瑞的說法。
護國軍也不同意段祺瑞的意見。護國軍認為,本來國民黨就是被袁世凱冤枉的,這樣把國民黨人和帝制幫兇攪到一起,豈不是忠奸不分?堅決不行。
此時,段祺瑞開始坐下來,與黎元洪商討這帝制幫兇“十三太?!保降资侨繎椭危€是有選擇地懲治。如果全部懲治,那么老段自己又不甘心,這都是北洋老人,絕不能自挖墻腳;如果不懲治,黎元洪和護國軍又不答應。怎么辦?
姜還是老的辣,老段輕輕一招,便抓住了黎元洪的命脈。老段決定采用軍事上以攻為守、反守為攻的方法,把戰(zhàn)線引向敵方。
老段首先提出,北洋將領強烈要求,必須懲治陳宧,然后再談論帝制幫兇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陳宧本來是袁世凱的絕對親信,在四川前線卻宣布獨立,成了給袁世凱敲喪鐘的“送命二陳湯”之一。而且讓老段永遠不能忍受的是,你要是在政見上反對袁大總統(tǒng)也就罷了,你陳先生居然在通電中宣布“與袁氏個人斷絕關系”,這樣的背主之奴、忘恩負義之徒,北洋諸將恨得牙根癢癢。就像《三國演義》里豹頭環(huán)眼的張飛每次見到呂布都會大罵其是“三姓家奴”一樣,在提倡忠誠的傳統(tǒng)社會,這是絕對被人貶斥的。
而且,老段聽說,陳宧取消獨立,是黎元洪策士蔣作賓、金永炎等人勸說的結果,這不是向黎表示忠誠嗎?更有一層關系,陳與黎都是湖北老鄉(xiāng),平日往來過密。有了這些過節(jié),段祺瑞才拿陳宧開刀,他相信,黎元洪絕對不會置之不理。只要黎元洪想保陳宧,那就有了討價還價的機會。
果然,老段猜對了,黎元洪力保自己的老鄉(xiāng)陳宧。
你想保一人,我也想保一人,成交!
于是,老段把袁世凱的御兒干殿下段芝貴從帝制禍首中救了出來。陳宧和段芝貴雙雙得免。
有了這筆交易,就不愁下一筆交易,結果,老段一個一個地把這“十三太?!苯o拎出了大半,“六君子”只剩下楊度和孫毓筠,“七兇”也只剩下梁士詒、朱啟鈐、周自齊。北京政府擔心沒法向護國軍交代,便將與北洋關系較淺的、老段不想力保的顧鰲、夏壽田、薛大可等人補進名單。
這時還有人要為梁士詒開脫,黎元洪堅決不答應,如果這樣下去,那這道懲治命令還不如不發(fā)的好。
7月14日,黎元洪下發(fā)懲辦帝制禍首令。
實際上,此令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在磋商的過程中,消息都傳出去了。在懲辦令下達的前幾天,這名單上的人都已經(jīng)從容不迫地離開北京,遠走他鄉(xiāng)避禍去了。
黎段二人除了在帝制禍首方面拉鋸扯鋸,在段內(nèi)閣成員名單醞釀方面,二人也是有攻有守。
這就相當于太極推手階段,誰也沒出殺招,只是在互相揣測對方力量,尋找對方的破綻。
關于內(nèi)閣閣員名單,段祺瑞最初是這樣定的:外交總長汪大燮,內(nèi)務總長許世英,財政總長陳錦濤,司法總長章宗祥,教育總長范源濂,農(nóng)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曹汝霖,海軍總長劉冠雄,陸軍總長由老段自己親任。
黎元洪一看,名單都由你定了,都是你的人,這怎么能行?黎提出:對于此內(nèi)閣,唐紹儀和孫洪伊二人必須加入,劉冠雄、章宗祥、曹汝霖三人不能用。
老段雖然心里不快,但二人正處于剛開始合作的蜜月期,耐著性子忍了一下,于是進行了閣員調(diào)整:外交總長唐紹儀,海軍總長程璧光,司法總長張耀曾,教育總長孫洪伊,交通總長汪大燮。審定之后,由黎元洪正式發(fā)布。
可是,這份名單又引起了護國軍的不滿,原因是,許世英、張國淦為帝制余孽,怎可重用?于是,黎段二人又進行了一番調(diào)整,批準汪大燮、張國淦辭職,把護國軍方面認同的谷鐘秀任為農(nóng)商總長。
此時的雙方,誰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只是都沒有明著撕破臉。
比如,對于黎元洪特別提出入閣的兩個人——唐紹儀和孫洪伊——老段便圈定孫洪伊為沒有實權的教育總長,既像是答應了黎的要求,又暗中邊緣化。
對于唐紹儀入閣,老段心存猜忌。唐紹儀本來就是民國元老,是民國第一任總理,也是南方護國軍比較接受和認可的,名望、才能、資歷都相當了得,這對于老段的權力是個很大的威脅。
而且,由黎元洪提名,可見唐與黎攪到了一起。這可不是什么好事。黎肯定在悄悄打造自己的小班底,怎么能讓其得逞?
不過,老段畢竟是武林高手,他心里雖然不滿意,但采取了另外一種對抗手段。老段表面上還是高興地拉唐紹儀入閣,暗中卻指使心腹徐樹錚出面嗾使北洋將領反對唐紹儀入閣,終于迫使唐于9月25日通電辭職。
分果果
有的人看著領導在位說話時,很隨意地就把果子給分了,把事情擺平了,以為當官不過如此,心想自己到任的時候,一定會分得更公平。其實,這個分果子的背后,可絕沒有這么簡單。
簡簡單單的一個“擺平”,那可是實力、資歷、經(jīng)歷、閱歷、能力和魄力等的綜合體。
不服?
你看老袁活著時沒怎么費力,除了國民黨人的二次革命外,其他各路諸侯都服服帖帖,所以清王朝滅亡后國家能夠不亂,你以為是理當如此嗎?
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王開嶺先生在其《精神自治》中說:“我們自己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資本,所享受的只是時間創(chuàng)下的利息和‘附加值’。而提供‘成本’的,卻正是那些為我們所不恥的當事人?!?p/>
民國要是沒有老袁,你看看會是個怎樣的場面。
老袁沒了,老段開始發(fā)號施令了,可是老段會比老袁還高明嗎?
我們看看老段排排坐、分果果的手段如何。
7月初,老段煞費苦心,經(jīng)過一番醞釀,公布了各省軍政首長名單。
說他煞費苦心,是因為他對官制方面進行了一番調(diào)整,力圖權力分割、文武分治。
老段先是把各省督理軍務的長官改稱督軍,也就是把袁世凱時代的將軍職務和護國軍方面的都督職務同時取消,但從這兩個職務名稱中各取一字,稱為“督軍”。同時,老段把各省民政長官改稱省長。他想以此實現(xiàn)軍民分治。
在這樣的安排之下,張作霖為奉天督軍,閻錫山為山西督軍,馮國璋為江蘇督軍,張勛為安徽督軍,陳宧為湖南督軍,陳樹藩為陜西督軍,蔡鍔為四川督軍,陸榮廷為廣東督軍,唐繼堯為云南督軍,等等。同時各省省長也相繼就位。
段祺瑞如此安排,一方面是要促進南北統(tǒng)一,另一方面是要鞏固北洋勢力,基本上就是在袁世凱時代的基礎上換個名,換湯不換藥而已。
然而,盡管段祺瑞已經(jīng)盡最大可能顧及到了各方面利益,但他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反對派的力量。
比如,在湖南督軍一職的問題上,段祺瑞的安排就出了大問題。
湖南這里本來由湯薌銘駐守,但是,湯這個人不知怎么搞的,想用鐵腕治湘,于是便殺人如麻,惹得湖南人恨透了他,稱其為“湯屠戶”。
湖南人的脾氣,怎能容忍這樣一個人來治理?于是,群起而攻之,迫使湯薌銘在四面“湘”歌聲中離開長沙。
湯薌銘走后,段祺瑞公布的名單為什么會選陳宧呢?陳宧,不是段祺瑞非常厭煩的人嗎?
這里面有兩個原因:一是黎元洪力主給陳一個督軍職務;二是湯薌銘逃離湖南后,這里成了北洋系的真空地帶,而段祺瑞手邊又無兵可調(diào)。按說,最應該調(diào)來鎮(zhèn)守湖南的是曹錕,可是段祺瑞身邊又離不開這么一員北洋老將。正好此時陳宧由四川撤出,手上有兩旅兵力,就讓他就近入湘,并給陳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表現(xiàn)好了,重新將其納入北洋系。
然而,這個安排,湖南人同樣反抗強烈。因為,自從科舉時代的官員回避制度在民國時消亡之后,在民主的口號之下,湖南人力主湘人治湘。更何況北洋系的湯薌銘在湖南表現(xiàn)如此之差,湖南人不希望再來個北洋系的人。
本來,許多人都希望黃興或蔡鍔回湖南任職,但此二人都無意于此。黃興薦譚延闿來任湘督,但譚與北洋系關系不深,段祺瑞又不同意。這樣,7月16日改派湖南人劉人熙為湖南督軍。
可是,這個安排并不等于段祺瑞對湖南放心。在安排劉人熙督湘的同時,段祺瑞派自己的內(nèi)弟吳光新率北軍第三旅接防岳州。這一方面是監(jiān)督劉人熙,另一方面也為下一步接任湘督做準備。
可是,湖南人既嘗到了湯屠戶治湘的苦處,也嘗到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甜頭,于是,繼續(xù)群起激烈反抗,甚至公開宣稱為了抗阻北軍,不惜一戰(zhàn)。
通過人事安排擺不平這件事,段祺瑞這才知道,自己的能力真的不如袁總統(tǒng),差遠了;段祺瑞也就此知道,湖南人是多么強硬。
于是,段祺瑞在湘督問題上,再一次改變主意。
8月3日,段祺瑞下令譚延闿為湖南省省長署督軍。
之所以用這個“署”字,也是老段的心眼兒。給老譚一個省長當,就是文官,沒有兵權,這樣威脅大大減少。署理湘督,便是代理。一方面安撫湘民,一方面給自己留后手。如想撤換,可隨時換上自己人。
魯迅曾經(jīng)說過,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
當了幾十年老二的段祺瑞成了事實上的老大之后,也想像袁世凱那樣大搖大擺地施展自己的權力,架子雖然拿得很大,卻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看來,老大可不是誰都能當?shù)摹?p/>
按說,老段當陸軍總長,對于權力的運作應該非常熟悉才是。對于這種人事安排,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下,必須要先協(xié)調(diào)好,才能上會,進而公布。
也可能是老段太大意了,以為自己是一把手,就能完全說了算,別人就會聽話。
這里面的關鍵,是事先的溝通、商量、協(xié)調(diào)和較量,會議只是個程序,公布就更是程序了。
如果會前沒搞定,那么會上必然出亂子,公布之后更會亂上加亂。這不僅是對領導者能力的檢驗,更是對領導者權威的挑戰(zhàn)。
一次不成功的人事安排,會讓主要領導的權威指數(shù)大大下降。別人會認為你一把手鎮(zhèn)不住局面,擺不平關系。那樣,局面就很難控制了。
人事安排是這個程序,其他許多事也要這樣安排才算妥當,才能有白紙黑字的東西來堵天下悠悠眾口。
一鍋糊涂粥
老段第一次當老大,第一次分果果,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煩,而且,遇到的麻煩遠不止此。
按照段祺瑞的意志對各省督軍進行任命的命令頒布后,除了湖南反應如此激烈,其他地區(qū)也沒閑著,尤其是江蘇、安徽、廣東等地的矛盾,讓段祺瑞非常頭疼。
在袁世凱時代,馮國璋是江蘇都督,張勛是長江巡閱使;前者有實權,后者架子雖大卻是虛名;前者鎮(zhèn)守南京,后者駐守徐州。
雖說長江巡閱使是老袁給張勛開的空頭支票,但張勛與別人不同,畢竟他還有自己的軍隊——辮子軍,且駐扎在江蘇境內(nèi),尤其是駐扎在徐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再有,馮、張二人都是老袁封的上將軍,形式上算是平等的。
老袁這么安排,表面看起來,很是牽扯不清、糾葛不斷,但是,這可不是他老糊涂了,而是一個非常高明的連環(huán)套,讓馮、張二人不斷產(chǎn)生矛盾,自己好從中操縱。
手握重兵、實力明顯高出一籌的馮國璋雖然知道老袁的心思,但也只能接受安排,忍氣吞聲。
可是,袁世凱去世了,尤其是段祺瑞的任命書下來了,馮國璋為江蘇督軍,張勛為安徽督軍,老馮一看,機會來了,不用再忍了。他給張勛拍電報,請他移師安徽省城安慶,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安徽督軍。
張勛可不這么想。袁世凱在世的時候,他雖然不如段祺瑞和馮國璋那樣是老袁的心腹,但至少在資歷上,也算是老前輩。袁大總統(tǒng)的安排也就罷了,你們兩個小子,能奈我何?
張勛非常耐心地告訴馮國璋:馮先生,您貴姓?您別忘了,我可是堂堂的長江巡閱使!什么叫長江巡閱使,您知道不?就是主管長江一帶防線的官兒。江蘇在長江流域內(nèi),我是管您的。我駐在徐州,怎么就不符合制度規(guī)定了?我看駐在徐州最符合規(guī)定。
張勛不緊不慢的話,把老馮給氣得七竅生煙。他拍電報給老段,我不干了,我辭職。
當然,手握實權的人說辭職,不是真的辭職,而是一種示威,目的是敦促段祺瑞下令張勛讓出徐州,同時向政府方面表明:如果我辭職不干的話,我的地盤亂起來,那我可不管啦,你有能耐的話,你來收拾一下這個殘局?
老段畢竟不是老袁,他沒有足夠的能力擺平張勛。所以,老段只能委婉地勸張勛讓防??墒?,張勛根本就不買老段的賬。
8月29日,老馮再次電催北京,歷數(shù)張勛的辮子軍在徐州一帶的不法行為,強橫、欺民,我老馮作為江蘇都督,不能置人民的苦難于不顧。況且,他張勛不聽政府的命令,那自然是不給你老段面子。
他張勛既不給我老馮面子,又不給你老段面子;我是地方大員,我的面子不值錢,可你段老弟既是縱橫江湖響當當?shù)娜宋?,又是如今國家的老大,你的面子可是值錢的呀。這種局面,能容忍嗎?
老馮想以此“面子說”來打動老段下狠心,兄弟二人聯(lián)手來掐張勛。
果然,老段面子上有些掛不住了。他再次電報張勛,要求其趕緊讓出徐州,移師安慶。
想不到,張勛也急眼了。
老袁總統(tǒng)都得讓我三分,你算老幾?敢這么對我說話!
你不是想要徐州嗎?那我表個態(tài),寧可安徽督軍不做了,我也不可能讓出徐州??茨隳茉趺粗?p/>
打架就是這樣,愣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真要是玩起命來,那誰怕誰呀?
老段到底是沒能力擺平這件事。
結果,江蘇、安徽這里就出現(xiàn)這么個奇怪的局面:
馮國璋是江蘇督軍,在江蘇境內(nèi)卻不能完全說了算,江蘇重鎮(zhèn)徐州被別人控制;
安徽督軍的駐地,本應在安徽境內(nèi),實際上卻在江蘇境內(nèi);
還有一亂是,安徽省省長的駐地本應在安徽省城安慶,實際上卻設在蚌埠,省長倪嗣沖說什么也不離開蚌埠。
安徽省城安慶,只設有督軍和省長的駐省辦事處,教育、財政、民政等各部委天天用電函或?qū)H讼虿辉谑〕堑氖¢L、督軍請示匯報,那個累呀!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從這個局面,你逆向回觀,才能發(fā)現(xiàn)老袁的能力,才能懂得老袁在世時,至少還有幾天安穩(wěn)日子。但是,頭把交椅上一旦換了人,那局面可就不一樣了。
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想當初,大當家袁世凱捏成的餃子整整齊齊地排列,等著下鍋吃,人們卻挑三揀四;大當家沒了,二當家段祺瑞想把這鍋餃子煮得好吃些,結果,三下五除二,餃子碎了,攪成面糊粥了。而且,不止一鍋粥,老段做了好幾鍋吶。
江蘇、安徽是面糊粥,兩廣和湖南一帶,同樣攪成了糊涂粥。
6月6日袁世凱歸天,6月7日陜西陳樹藩宣布取消獨立,6月9日廣東龍濟光也宣布取消獨立。
兩廣一帶的事情,說來是很微妙的。
龍濟光當初宣布獨立時,其實是很勉強的,是在廣西護國軍和廣東各地民軍包圍下被迫獨立的,他在無奈獨立時也悄悄與老袁有往來,取得了老袁的諒解和秘密指示。因為龍濟光一直把自己當成北洋系,或者說,想靠住北洋系這棵大樹,所以袁去世后,龍濟光便立即與段取得了聯(lián)系。
龍濟光在獨立時,廣西護國軍的軍務院便想借道廣東地盤,派護國軍的李烈鈞出兵江西,龍濟光不答應。雙方雖一度達成諒解,但最終還是發(fā)生了真刀真槍的沖突。
6月9日,龍濟光在沒有知會廣西軍務院的情況下,迅速宣布取消獨立,這就是在政治上表態(tài)了:服從中央政府,不支持護國軍繼續(xù)獨立。
而且,龍濟光密電請段祺瑞出兵援粵,共同對付護國軍。
可是沒想到,電報內(nèi)容被廣西軍務院方面得知,雙方先是唇槍舌劍,繼而動刀動槍。在段祺瑞的北洋軍還沒抵達的情況下,龍濟光軍大敗,只守得廣州一地。
段祺瑞此時沒有布好局,沒有能力武力統(tǒng)一,他想通過人事安排把這些事擺平。于是,就著發(fā)布全國督軍和省長命令的時機,他在廣東方面也是煞費苦心。
老段理想中的安排,是這樣的:
調(diào)李烈鈞到北京,“另有任用”,實際是要調(diào)虎離山,剝奪其兵權。
調(diào)陸榮廷為廣東督軍,朱慶瀾為廣東省省長,但是,當前的情勢下,陸榮廷先不到任,暫時署理湖南督軍,而由龍濟光暫署廣東督軍!
實際上,令陸榮廷為廣東督軍是假,只是緩兵之計,想把陸調(diào)到湖南是真,想把龍濟光安排在廣東是真,只不過都用“署理”一詞,暫時軟化各方勢力,并穩(wěn)定局面。
段祺瑞對廣東的安排,引起了廣東人士的激烈反對,唐紹儀、梁啟超等各派代表紛紛致電北京,要求撤掉龍濟光。
為了保持穩(wěn)定,段祺瑞軟硬兼施。他派剛從湖南被趕走的湯薌銘任廣東查辦使,派海軍上將薩鎮(zhèn)冰任粵閩巡閱使,借海軍的力量向廣東施壓。
老段這樣安排,還有個小心思,因為湯薌銘和黎元洪既是老鄉(xiāng),又有非常不錯的關系,黎元洪本想把湯調(diào)到北京當個海軍總長,老段怎么能讓黎元洪的心思實現(xiàn)?這才把湯派往離北京遙遠的廣東。
可是,廣東人絕不善罷甘休,怎能迎接這個臭名昭著的湯屠戶來督粵?群起而攻之。
陸榮廷也這樣,你段祺瑞想把我調(diào)離富庶的廣東,調(diào)到窮省湖南嗎?你說了算?我偏不聽!
陸榮廷決定直接派兵離開湖南衡陽,直奔廣東。
段祺瑞一看,真是心急如焚,誰也不聽自己的,這可怎么辦?
這時,他才明白老袁的厲害,知道老袁的好。他搜腸刮肚,終于從袁老師那里學到一招:征求民意!
于是,段祺瑞以國務院名義發(fā)電,征求各省(當然是以北洋系為主)對廣東的意見,包括對李烈鈞的意見。
北洋系將領心領神會。一時之間,各地電報紛紛通電指責李烈鈞和陸榮廷不服從中央命令。
可是,老陸可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你們喜歡用舌頭?我就喜歡用牙齒!
老陸迅速出擊,一舉拿下廣東,龍濟光軍隊無奈地被收編。
生米做成熟飯,你不干也得干。
只是這樣一來,在廣東的李烈鈞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進不得,退不得,只得通電離開軍隊,轉道上海。
老陸還是很好玩兒的,拿下了廣東,他卻裝病了:我可不是想要廣東啊,你們誰愛來誰來。
老段自是知道,老陸霸王硬上弓之后,自己買麻花看著不吃——要的就是這個勁兒。他等著中央正式下令呢,自己“不想”當廣東督軍嘛!
8月下旬,在薩鎮(zhèn)冰和朱慶瀾的調(diào)停下,龍濟光移師海南,而陸榮廷的病裝到了10月,才“很不情愿”地就職廣東督軍。
是你們讓我干的啊,我可不想干這破玩意!真煩。
惜霸才無命
讀歷史時,有時會想,英雄人物是不是真的帶著某種使命出現(xiàn)?使命完成后,便會歸天?
管仲、周瑜、諸葛亮、王猛,是不是這樣?岳飛,是不是這樣?還可以列舉一長串閃光的名字。
北洋時代,也有這個現(xiàn)象。
這里要提到的,是黃興和蔡鍔這對近代偉人、湖南老鄉(xiāng)。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黃興,便是“功成而弗居”。
黃興,為自己取名“軫”,是“前車既覆,來軫方輶”的意思,也就是不想重蹈太平天國當年的覆轍。所以盡管他的威望一度凌駕于孫中山之上,但他始終不愿取代孫中山。
有許多人,包括章太炎就認為,黃興的功勞要比孫中山大。當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章太炎便責問,這個總統(tǒng)位置,論功當屬黃克強!甚至有人直接把黃興拉入“國父”行列。
黃興,湖南善化人,1874年10月25日(農(nóng)歷九月十六)出生,比孫中山小八歲,比宋教仁和蔡鍔大八歲。
黃興一生與10月結緣。他生于10月,病于10月,成功于武昌起義的10月,最終歿于10月。終年四十三歲。
尤其巧的是,武昌起義是10月10日,黃興也恰是在1916年10月10日突患胃血管破裂,吐血暈倒,10月31日與世長辭。
當年黃興在漢陽鏖戰(zhàn)時,兒子黃一歐在上海參加了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戰(zhàn)斗。在南京前線,黃一歐收到了父親寄來的一封信,信上只有八個字:“努力殺賊!一歐愛兒?!?p/>
后來胡適對此家信大加贊賞,專門寫過白話詩來贊美。
此舉雖不像宋代宗澤那樣悲壯,但也差不多。
宋朝抗金名將宗澤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北伐,最后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
宗澤去世后,由兒子宗穎和愛將岳飛一起扶柩至江蘇鎮(zhèn)江,葬于鎮(zhèn)江京峴山上,墓前有石刻:“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p/>
黃興也有此大將風采。
黃興為人寬和,風度儒雅,他去世后,無數(shù)人為之悲痛和惋惜。那個雖然在政見上與黃不和,但私交上非常好的湖南老鄉(xiāng)楊度,有挽聯(lián)曰: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從古困英雄。
這對聯(lián)寫得好有文采,又好霸氣,夸獎黃興是霸王項羽想學的“萬人敵”。這個文采和識見,真不愧是一生以當?shù)弁鯉煘槟繕说娜怂鶎懙摹?p/>
黃興的噩耗傳到日本,病中的蔡鍔為之痛哭,他的挽聯(lián)是:
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chuàng)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只是,誰都沒有想到,短短的八天之后,蔡鍔將軍也駕鶴西去。
人這一生,如果能做成一兩件大事,那也就非常了不起了。如今想來,蔡鍔仿佛就是為反對袁世凱稱帝而存在的。老袁頭沒了,蔡鍔也恰如一顆流星,光彩謝幕,年方三十四歲,讓人今天仍然扼腕嘆息。
蔡鍔其實在討袁之前就生病了。而袁世凱去世后一個月,也就是7月初,蔡鍔的喉病已經(jīng)讓他說不出話了,又發(fā)高燒。
7月4日,當段祺瑞特派法國醫(yī)生趕到瀘州為蔡鍔檢治喉疾的時候,法國醫(yī)生告訴大家,這個喉病拖得太久了,當時中國國內(nèi)根本治不了,必須迅速趕往日本醫(yī)治。
所以,雖然段祺瑞想令蔡鍔為四川都督,蔡鍔也并非無治蜀之抱負,但身體條件已經(jīng)不允許了。
七八月間,蔡鍔堅持把自己能處理好的事務一一辦妥,所到之處,百姓都是萬人空巷,一睹共和偉人的風采。四川人聽說蔡將軍要離開四川,有人甚至燒著香,攔著路不讓他走。蔡鍔深情地作了《告別蜀中父老文》。而后,在同學蔣百里的陪同下,于9月初自滬乘船前往日本,住福岡大學醫(yī)院治療。
只不過,此時的蔡鍔已是病入膏肓,人力終究無法回天。
11月8日,蔡鍔自知不起,被人攙扶著走到醫(yī)院窗前,眼望著日本飛機的演習,又深深地受到刺激。
他以非常微弱的聲音對蔣百里說,老友,我們就要分別了,我們國家國防建設尚未著手,而現(xiàn)代戰(zhàn)爭卻已經(jīng)由平面轉向了立體,我國又不知落后多少年!
蔡鍔又道,自己“不死于對外作戰(zhàn),不死于疆場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為國家作更大的貢獻,自覺死有余憾”。
回到病榻,口述隨員,并由蔣百里代筆遺電:
一、愿我人民、政府,協(xié)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積極政策;
二、意見多由于爭權利,愿為民望者,以道德愛國;
三、此次在川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督軍、戴省長兩君核實呈請恤獎,以昭激勵;
四、鍔以短命,未克盡力民國,應行薄葬。
此時的蔡鍔將軍,精神尚一絲不亂,遺囑句句關乎國家大計,無一語及家事。
他生命中最后的請求居然是“應為薄葬”,不禁讓人淚滿衣襟。
11月8日,就在黃興將軍辭世八天后,蔡鍔將軍也與世長辭。
舉國震悼,萬里雨泣。
黎元洪以大總統(tǒng)身份,接連四次以大總統(tǒng)令的形式對蔡鍔予以褒揚并建議國葬。蔡鍔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位享受國葬殊榮的革命元勛。
年輕將軍蔡鍔之喪,那真是全國吊唁,規(guī)模罕見,現(xiàn)從歷史記錄中抄來數(shù)則挽聯(lián),回顧一下當時的場景。
其一,孫中山先生的挽聯(lián)是: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里間關馬伏波。
孫先生挽聯(lián)里面提到的班都護就是東漢出使西域、威名遠揚,為國家穩(wěn)定和統(tǒng)一、為民族融合作出巨大貢獻的投筆從戎的班超。而馬伏波是東漢另一位英雄人物、伏波將軍馬援,我們所熟知的“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等震古爍今的成語,就是從他這里出來的。孫中山以此比喻蔡鍔,自然是非常貼切。
其二,蔡鍔的老師梁啟超是這樣寫的:
知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夫人之慟而誰為?
梁先生的聯(lián)語,聽著很繞口,感覺沒有中山先生的聯(lián)語有氣勢。其實,這只是不熟悉其中內(nèi)涵,如果明白了里面的內(nèi)涵,就會對梁先生的深沉豎大拇指了。
梁先生的上聯(lián)“知所惡有甚于死者”,語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p/>
上聯(lián)中這句話的意思便是,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更厭惡專制),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
上聯(lián)的暗指,自然是蔡鍔的舍生取義,義之大者!
梁先生的下聯(lián)“非夫人之慟而誰為”,語出自《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唬骸袘Q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死的時候,孔子哭得十分悲慟,跟隨的人說:“您太過悲慟了?!笨鬃踊氐溃骸拔疫@樣是過分悲慟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而慟哭還能為誰慟哭呢?”
大家都知道,顏淵,就是顏回,又稱顏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德行科的高才生,可惜英年早逝。他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別的尊重,成為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稱復圣。
梁先生無非是說:蔡鍔是我最得意的學生,我不為這樣的人而慟哭還能為誰慟哭呢?
梁先生不愧是大知識分子,用《孟子》和《論語》中的著名聯(lián)語來表達自己最深沉的愛、最強烈的思念和最徹骨的痛惜之情。
其三,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先生的挽聯(lián)是:
微君之躬,今為洪憲之世矣;
思子之故,怕聞鼙鼓之聲來!
康老先生的挽聯(lián),是另一種風格,里面嵌入了《詩經(jīng)》的話語體系。
“微君之躬”,是借用《詩經(jīng)·國風·邶風·式微》中的話:“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而“思子之故”這幾個字,雖然不是《詩經(jīng)》中的原話,可也脫胎于《詩經(jīng)》,留有《詩經(jīng)》的印跡?!对娊?jīng)·國風·鄭風·狡童》中有:“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當然,《詩經(jīng)》的這個《狡童》篇,是情詩。
康老先生從《詩經(jīng)》中提取這兩句話,是想表達:如果沒有你蔡將軍,今天恐怕早就是洪憲皇朝的天下了。
而且,康有為的“微君之躬”,還有一點兒孔子評價管仲之言的味道,“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如果沒有管仲,那么我們這些人早就被夷狄統(tǒng)治了。
康、梁不愧是師徒,文化底蘊深厚,連挽聯(lián)都有濃重的古典氣息。
英雄知己
其四,蔡鍔的小師弟唐繼堯的挽聯(lián)是這樣寫的:
所至以整軍保民為要圖,眾論之歸,大將慈祥曹武惠;
平時惟讀書致用相敦勖,公言不負,秀才憂樂范希文。
曹武惠,指的是北宋名將曹彬,不僅以敗契丹、北漢為功,而且寬厚有恩,兩次入蜀,秋毫無犯,軍民相率畏懷,創(chuàng)下了鼎盛的戰(zhàn)績,當時沒人比得過他。
曹彬曾經(jīng)說:“自從我當了將領,殺了很多人,然而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恨他們而亂殺一個人?!彼淖∷鶋牧?,弟子們請求替他修繕一下,曹彬卻說:“現(xiàn)在這個時節(jié)正好是冬天,墻壁與瓦石之間,有許多蟲子冬眠,修房子的話,就會傷害它們的生命?!?p/>
所以唐繼堯的上聯(lián),一方面是夸贊蔡鍔的功績,一方面是夸贊蔡將軍治軍之仁心。
唐繼堯的下聯(lián),“秀才憂樂范希文”,說的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追求的范仲淹。其夸獎之意,自然不用細述,大家就會明白了。
其五,丁懷瑾的挽聯(lián):
成不居首功,敗不作亡命,誓師二語,何等光明,故一旅突興再造共和;
下無逞意見,上無爭利權,遺書數(shù)言,如斯深切,問舉國朝野奚慰英靈?
丁懷瑾是蔡鍔護國討袁時主管軍隊后勤的人,在護國軍的補給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目睹蔡鍔在前方浴血奮戰(zhàn),所以寫出的這副挽聯(lián)更是有濃濃的敬和愛的成分。聯(lián)語并不深奧,文采也并不出眾,但是細述了蔡鍔的數(shù)件功勞,措辭很是得體。
丁懷瑾也是蔡鍔的知交。他一方面贊賞蔡將軍功成不居的性格,另一方面還用實際行動來紀念好友。
蔡鍔東渡前,丁懷瑾任四川富順縣縣長,聞蔡鍔噩耗即辭去官職,閉門著書,常以蔡鍔的人格和抱負勉勵其家人子女,他稱道蔡鍔是真正開天辟地的人物。
其六,楊度的挽聯(lián),也很引人注意:
魂魄異鄉(xiāng)歸,于今豪杰為神,萬里河山皆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楊度是楹聯(lián)圣手,他一生可傳的挽聯(lián)甚多,但這副對聯(lián),一直讓人不是很理解。
上聯(lián)寫得很有感情和氣勢,可是,下聯(lián)的最后一句“當時成敗已滄桑”,時人和后人感覺,像是與蔡鍔起兵唱反調(diào)。
今天我們已無從得知楊度的意思,“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保烤故窍胝f因為蔡鍔起兵反政府導致了“瘡痍滿目”呢?還是想說起兵之后,國家仍然是千瘡百孔,進而“當時成敗已滄桑”?
究竟是想褒還是想貶,實在不好從這幾個字中探出味道來。但從上聯(lián)來看,還是極力褒獎蔡鍔的。
其七,蔡鍔挽聯(lián)中最讓人嘆惜和欣賞的,還是小鳳仙的挽聯(lián)。
今天許多歷史工作者考察小鳳仙其人其事其文,多數(shù)都相信這段溫柔的插曲是真的,所以,野史記錄中留下來的小鳳仙的挽聯(lián),也列舉一下。
據(jù)說小鳳仙的挽聯(lián)是衡州狂士王血痕代撰的,其聯(lián)有二:
第一聯(lián)是: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聯(lián)把蔡鍔比喻成周瑜大都督,自然是形象而貼切得很。而且,周瑜去世時,僅比蔡鍔大一歲,也讓人唏噓不已。
下聯(lián)更是意味深長。
李靖是唐代名將,年輕時即有大志,且熟讀兵書戰(zhàn)策。曾以一介布衣身份拜謁京中隋朝的兩朝老臣楊素。當時楊素身后站著一個美人,手執(zhí)一把紅拂,屢屢對李靖含情注目、暗送秋波。
一席長談,讓楊素多次撫床長嘆:他年坐在這張床的,必定是這個年輕人!
長談之后,李靖回到寓所,燈下草擬策論。時至三更,忽有人叩門。開門見一美少年,進得屋來,少年脫去衣帽,露出一頭秀發(fā),原來便是楊素身后手執(zhí)紅拂的麗人。自報自己便是楊家的執(zhí)拂妓,為李先生的長談所敬服,“絲蘿不能獨生,愿托喬木”。
識英雄于微末,追英雄于落魄,不為財、不為貌,只為敬你是個英雄,小女子無以相贈。
古代中國人的愛情真是既簡亦純,看似平平淡淡,卻又轟轟烈烈。
就這么含情一瞥,注定了今生今世。
當然,紅拂女看中李靖可能比這要更深刻一些,此女應該是色藝雙絕,平日眼高于頂,傲視王侯公卿為糞土,卻以其閱人無數(shù)的慧眼,深信窮書生李靖終非池中之物,這才視男女大防于不顧,拋開榮華富貴,演出一幕“凰求鳳”。
如果說,李靖拜見大隋官員而不出仕,可稱是“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那么紅拂女于萬千人中獨愛李靖,就可稱為“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
二人于次日清晨出城,鷗游江海。“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后來李靖成為唐朝的開國功臣,所以說這位紅拂女相人極準,還在李靖是一介布衣的時候,便知李靖是英雄,以身相許,以心相隨。那么小鳳仙之于蔡鍔,便也類似于此。雖于風塵中結識,但小鳳仙早知蔡公非同常人,而是大英雄一枚。
第二聯(lián)是:
萬里南天鵬翼,扶搖直上,劇憐憂患余生,萍水因緣成一夢;
十年北地燕支,自嗟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這第二聯(lián)更是情深意長,尤其是“桃花顏色亦千秋”一句,更是道出了小鳳仙為結識蔡鍔而終生不悔、千秋快慰的心情。
拜別蔡將軍,小鳳仙從此隱居他鄉(xiāng)。
合上書卷,閉目深思小鳳仙對蔡鍔的深情,仿佛用語言無法形容得盡,思來想去,只得到李商隱的悼念亡妻的詩句,或許能部分表達出小鳳仙的心思。
李商隱的夫人王氏去世后,有人前來做媒,李先生辭謝了,并作《李夫人》詩:“一帶不結心,兩股方安髻。慚愧白茅人,月沒教星替?”
一句“月沒教星替”,暗喻小星豈可替皓月乎?這應該可以說明王氏在他心里的地位了。
小鳳仙心中的蔡鍔,大概可用“月沒教星替”一句反問來形容,是一個無人可替代的人。
失去了你,得到世界又如何?
一曲弦歌伴君去,待等來世約白頭!
直至今天,當人們聽到那句“將軍拔劍南天起,我愿做長風繞戰(zhàn)旗”的如泣如訴之曲,仍然是心神蕩漾。
真是英雄知己!
第二十八章 皖系落幕
皖系出局
吳佩孚打的是閃電戰(zhàn),特點是速度快。他決定先給皖軍來個中間突破。他命王承斌率兩旅向涿縣集中,自己帶張福來的第六旅和蕭耀南的第三旅,猛撲固安,輕松占領了固安縣城。
此時,直軍第十二團第二營受到皖軍數(shù)倍兵力攻擊,死戰(zhàn)不退。王承斌率領的軍隊在大清河一帶埋伏好了之后,令這個第二營迅速退往大清河,把直軍引過來。一心要好好表現(xiàn)的段芝貴一看直軍在撤,以為他們的防線被自己攻破了呢,命令皖軍緊追過去。
王承斌讓誘敵的直軍打幾槍、放幾炮之后,就帶著大家節(jié)節(jié)后退,還虛張聲勢地向保定“緊急”求援,請求趕緊運彈藥來、調(diào)人馬來,這些情況盡可能地讓皖軍知道。這喜得段芝貴一面緊追,一面報捷,一面大開筵席。大家跟著小段豪飲一番之后,都樂滋滋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等到半夜,突然槍聲四起,喊著“活捉段芝貴”的聲音由遠而近,越來越響。小段從醉夢中醒來,心膽俱裂,倉皇開車逃進京城?!侗毖筌婇y史話》中記述其“家人聚詢,只以手摸頭,連呼好險好險,別無他語”。
皖系東戰(zhàn)場被打成這個慘樣,自然也有張作霖的軍隊幫助直系軍隊的原因。直、奉聯(lián)合,嚇到小徐不敢前來支援。17日,在廊坊的徐樹錚聽到段芝貴敗退的消息,匆匆趕返北京。段祺瑞的東路人馬徹底崩潰;徐樹錚部下邊防軍的精良裝備,都被直奉兩軍瓜分了。
段芝貴率領的東路軍已是如此,那曲同豐率領的部隊會怎樣呢?
7月14日,皖軍第一軍以十五師為先鋒,向直軍第三師進攻。直軍抵抗了幾下,便退出了高碑店。
直皖雙方前鋒部隊接觸后,共打了兩仗,都是直軍敗北。皖軍很是高興,傳說中的吳佩孚也無非是這樣嘛??磥恚覀兗影褎艃?,一定能把曹錕吳佩孚打翻在地。
可是,皖軍高興得太早了,因為吳佩孚同學早就備好了課,馬上就會給保定學堂的師兄師弟們、曲同豐老師、段祺瑞校長等人上一堂生動的軍事課。
把段芝貴的軍隊打垮,只是吳佩孚給皖軍上的第一節(jié)課。課間休息結束,上課鈴聲響后,吳佩孚說,請大家把書翻到《孫子兵法》的《九地篇》,跟我大聲朗讀:“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p/>
既然都說“可以”了,那還等什么?像蛇一樣出擊啊。
吳佩孚退出高碑店,可不是失敗,他像雙頭蛇一樣,在示弱于敵的同時,已經(jīng)做好了從另一個方向向皖軍突襲的準備。
17日,戰(zhàn)況突變。吳佩孚退出高碑店后,以長蛇卷地陣的陣形,加上眼鏡蛇襲擊動物時的速度,率兵直插涿州、高碑店之間的松林店。松林店是皖系前沿司令部所在地,這里一片寧靜,長官曲同豐正琢磨著怎么直搗保定、活捉曹錕呢。突然,槍聲大作,還沒等司令部的參謀們反應過來,吳佩孚率領的輕騎兵已經(jīng)沖進了曲同豐的司令部……
曲同豐曾在北洋武備學堂當過教習,又擔任過保定軍官學校的第三任校長。吳佩孚那時聆聽過曲同豐的教誨,所以曲同豐是吳佩孚的老師;兩個人還都是山東同鄉(xiāng)。吳佩孚走到曲同豐面前,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后說:老師,您被俘了。
就這樣,曲同豐和西線司令部的全體高級將領都被吳佩孚請到車上,免費去保定觀光旅游。吳佩孚當導游,曹錕負責接待。規(guī)格足夠高。
段祺瑞的東西兩路軍隊,像商量好了似的,開展了比、學、趕、幫、超活動。東線段芝貴來個大崩潰,西線曲同豐一看,咱也不能落后啊,這樣吧,我們不能崩潰了,來一點兒有創(chuàng)意的,我們叫崩盤。
看來,曲同豐到底不是桃花島的大弟子曲靈風,但曲同豐沒等施展武功就出局,這又很像陳玄風,且被吳佩孚戳的地方正是要害肚臍眼兒。而段芝貴的武功很像裘千丈,腦子卻像傻姑……
7月18日,曲同豐押抵保定。曹錕和吳佩孚還挺會玩兒,要舉行一個“受降儀式”,以此嚴重摧殘老段的自尊心。
丁中江在其《北洋軍閥史話》中,這樣記載了當時的“受降”情景:
曹錕在大廳中站立,曲同豐由直軍將領陪同,全副戎裝,步履鏗鏘,進入大廳,后面還有其他被俘的軍官,曲首先由腰間解下軍刀,雙手捧獻曹錕,并且朗聲說:“鄙人今天愿意向貴經(jīng)略使投降,特將軍刀獻上,宣誓決不與貴軍為敵?!辈苠K雙手接刀后,又將軍刀發(fā)還,用和悅的音調(diào)對面前的降將說:“本使今天愿意接受貴司令投降,貴司令作戰(zhàn)勇敢,本使深為敬佩,特將軍刀發(fā)還,仍請佩帶。本使當按照優(yōu)待俘虜條例,予貴司令以最優(yōu)待遇。”受降禮完成后,兩人握手敘舊,歡若平生。(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第314—315頁)
這場受降獻刀儀式,成了直皖戰(zhàn)爭的閉幕式。交戰(zhàn)雙方誰也沒有想到,本以為會打個昏天黑地的直皖兩大系的戰(zhàn)爭,僅僅交火三天,連同首尾,也不過五天,就落下帷幕了。
這個局面,很像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半決賽中,最擅長足球的國度巴西在家門口被德國7∶1血洗,讓人大跌眼鏡。當年袁世凱手底下頭號大將、人稱“北洋之虎”、正宗德國留學生、中國第一位炮兵司令段祺瑞指揮下的軍隊,就這樣被小字輩吳佩孚給“屠”了。
從此,皖系人馬,包括段祺瑞、徐樹錚、段芝貴等人,再也不敢看不起這個秀才出身的小師長了,真正地記住了“吳佩孚”這個名字。
曲同豐受降獻刀的消息傳到北京,段祺瑞氣得要吐血。生性剛烈的他真想揮刀自戕。數(shù)年準備的心血就這樣被這群敗家子打了水漂,縱橫江湖的一世英名也就此毀于一旦。段祺瑞的戰(zhàn)敗,一方面與他用人方面有絕大關系,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有輕敵之心,只認為自己方面必勝,所以,沒下狠手。據(jù)曹汝霖回憶說,“聞合肥預令兩路不許用重炮,恐火力太猛,傷亡過重,雖似宋襄之仁,亦已有輕敵之心。僅五日間,戰(zhàn)事即告終結,自有戰(zhàn)事以來,未有若是之速也”。真是可嘆!
段祺瑞可以說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了。于是他把靳云鵬找來,靳云鵬不知道怎么安慰自己的老板,好在段祺瑞本來平常也不愛說話,這時只是淡淡地說:“事已至此,你和他們還可以談話,趕快去和他們商討停戰(zhàn)吧。條件方面我沒有什么意見,只希望不要把戰(zhàn)爭帶進北京城?!?p/>
靳云鵬找到傅良佐,請他去天津跑一趟,向直軍求和。傅良佐到了天津,找到曹錕的弟弟、直隸省省長曹銳,曹銳卻不見、不理他,還順便把傅良佐扣了起來。
老段沒有辦法,只好親自去見徐世昌,請總統(tǒng)下停戰(zhàn)令。隨后自己引咎辭職,以謝國人。老段恨恨地說:“吳佩孚學問不錯,兵練得也不錯,學會打老師了!”
然后,段祺瑞返回自己的住宅府學胡同,既不逃天津,也不奔租界,放出話來,吳佩孚有能耐就來捉我。
結果,吳佩孚到底是沒來碰這只虎。
直皖戰(zhàn)爭結束,直系要求懲辦禍首,經(jīng)過幾派的衡量和運作,最后于7月29日拉出了一張十人名單,里面有徐樹錚、曾毓雋、段芝貴、丁士源、朱深、王郅隆、梁鴻志、姚震、李思浩、姚國楨,被稱為“安福十禍首”。
不過,這十個人,一個也沒抓著,都躲進日本使館被保護起來了。
別的人大家還不怎么在意,唯獨痛恨囂張霸道的小徐,但小徐還真沒被抓住。
小徐在日本兵營里共住了三個月。后來他逃出時,據(jù)說是在日本駐天津司令小野寺的幫助下,化裝成一個日本女人,裝進一只柳條箱內(nèi),由一個日本軍官帶進火車里一間頭等車廂遠赴他鄉(xiāng)……
8月4日,政府下令解散安福俱樂部。
直、皖、奉三大系之爭,皖系提前出局。雖然段祺瑞執(zhí)掌下的皖系后來還有東山再起之日,但根基不穩(wěn),已是大不如皖系強盛時期的景觀。
因此,風雨凄凄的北洋,即將迎來他的新主人。
段祺瑞執(zhí)掌下的、作為一個集團存在的皖系,就此垮臺了,這里做一下小結。
段祺瑞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直接指揮的嫡系人馬少,只靠自己在江湖的威名來調(diào)動各派:比如討伐張勛復辟時,采取借力打力的手段;執(zhí)行武力統(tǒng)一政策時,借用曹錕、吳佩孚的力量。子弟兵、根據(jù)地這兩個問題沒解決好,對于皖系的垮臺有著直接的關系。
段祺瑞失敗的另一個原因,與他選人用人失誤有一定的關系。段祺瑞信任徐樹錚,也重用徐樹錚,但卻沒有用好,過于驕縱和溺愛小徐,任由小徐使性,沒有對其加以引領和適當約束,沒有讓這個人才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一點很是遺憾。段祺瑞想借用直系曹錕、吳佩孚的力量,卻輕視并忽視了吳佩孚,以為他是區(qū)區(qū)后輩,只是利用,沒有重用,致使其反戈相向,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大大的敵人,這直接招致了自己大業(yè)的失敗。其他如使用張敬堯、段芝貴等,也有失老段的水準,這些都讓人禁不住扼腕嘆息。
但是,段祺瑞的選人用人,并不是他失敗的最根本因素,選人用人只能算是“戰(zhàn)術”層面。段祺瑞嫡系人馬少,但他要是充分調(diào)動和激發(fā)曹錕、吳佩孚的力量,也不是沒有機會統(tǒng)一全國。段祺瑞更面臨一個“戰(zhàn)略”層面的“必敗因素”,一個他無法繞開的大問題,那就是整個北洋的體制及運行機制的問題,亦即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帶來的一系列無法回避又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是段祺瑞最大的悲哀。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不是解決北洋亂局的法寶,不僅不是,恰恰相反,北洋的諸多亂源,就是從這部并不成熟也不甚合理的約法延伸開來的。權力的奧妙和精髓,在于權力的平衡,而約法恰恰沒有設計出權力的平衡機制。前面有過論述,約法在設計的時候,就為以國民黨黨員為主的國會開了后門:議會可以彈劾內(nèi)閣,內(nèi)閣卻沒有要求總統(tǒng)解散議會的權利。這是不平衡的權力構架,議會演變成了對政敵進行攻擊的工具。
對于約法存在的毛病和問題,當年極少有人窺破。思想家嚴復非常清醒地看到了約法對中國政治的危害性,卻沒有人注意到他的憂慮。袁世凱從執(zhí)政者和實干家的角度,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約法的毛病。他踢開國會,改造約法,卻由于在制度設計時存在私心,被時人罵個狗血噴頭,最終駕鶴西去。袁世凱在重病之時,為了讓段祺瑞出來收拾殘局,不得不恢復那個已經(jīng)被自己踢開了的內(nèi)閣,使段祺瑞重任總理,這就重新把責任內(nèi)閣和總統(tǒng)的府院問題給端了出來,已經(jīng)解決了的矛盾再次凸顯出來。
袁世凱本來可以指認段祺瑞為總統(tǒng),以老段的威望,收拾舊山河。段當時算是總統(tǒng)的不二人選。但為了遵從那部約法,袁卻讓副總統(tǒng)黎元洪接任了總統(tǒng)。雖然這解決了表面上的矛盾,但卻由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延伸出來的邏輯,矛盾很快就以更大的形式爆發(fā)出來。后袁世凱時代的南方國會,已經(jīng)不是辛亥革命初年那樣純理想主義的革命者了,而是在分裂狀態(tài)中獲得巨大利益的派系政客的集合體。于是,在國會、總統(tǒng)和內(nèi)閣總理這三者之間,出現(xiàn)了非?;靵y的權力運作模式:總統(tǒng)雖無權,卻可以干預內(nèi)閣做事;內(nèi)閣有權,卻處處受制于國民黨控制的國會;國會肆意地攻擊著政敵而不受彈劾和制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設計者自己坐上大位,也根本無法實現(xiàn)權力的有效運轉,他也只能把這個體制砸爛,才能讓國家安穩(wěn)下來。后來孫中山走向以俄為師之路,而沒有堅持自己的初衷和美國夢,以及蔣介石暗中置換掉內(nèi)閣總理制,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蕭功秦教授直接指出:“《臨時約法》是導致后革命時代的大分裂的‘惡法’!”(蕭功秦:《超越左右激進主義:走出中國轉型的困境》,第244頁)
從這個邏輯的演進中,我們清楚地感受到后袁世凱時代北洋亂局之源,也能清楚地感受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隱患,更能清楚地感受到段祺瑞時代的悲哀和無奈。這里還是把蕭功秦教授的評論原文引過來,既是名家評價的中肯之語,也算是老段的知音之言。蕭功秦教授認為:
為了控制政敵而因人設法,又設立了政治上很不合理的臨時約法體系,只要走出這一步,那就意味著中國政治將陷入無窮盡的黨爭,并由黨爭而走向分裂。這就意味著,只要《臨時約法》不可避免,那就意味著,辛亥革命恰恰與民國后的大分裂,存在著歷史邏輯上的不可回避的關聯(lián)……府院之爭,張勛復辟,直到北洋軍閥混戰(zhàn),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臨時約法》體系。這樣的制度安排,就只能讓中國一步一步走向南北分裂與碎片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場革命很不幸地成為20世紀政治中國碎片化的歷史大災難的起點。表面上看,十年后的北洋軍閥混戰(zhàn),南北分裂、各省分裂,與辛亥革命無關,然而,實際上,這一切都與《臨時約法》的嚴重制度缺陷有關,而《臨時約法》體制,又是南北統(tǒng)一帶來南北矛盾的“因人設制”的必然結果,這一體制只能引發(fā)越來越嚴重的政爭與分裂,中國從此陷入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弱國家”狀態(tài)。(蕭功秦:《超越左右激進主義:走出中國轉型的困境》,第247頁)
上面評價這么多,其實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打個比方,“北洋之虎”段祺瑞本是個打牌高手,但是他不僅抓了一手孬牌,而且這個玩牌的游戲規(guī)則也與他所熟悉的規(guī)則大相徑庭,他根本不適應這個玩法。所以,他輸牌是必然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老段的失敗和悲劇,是時代造成的,屬不可抗力因素所致。
段祺瑞是個悲劇型領導者。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