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會讓羅馬人發(fā)笑?誰在笑?什么時候能笑,什么時候不能笑?誰在制定笑的規(guī)則和文化?笑在羅馬人生活、權力和意識層面扮演了何種角色?
本書既是一部“笑史”,又是一部羅馬社會文化史。作者在廣博的文學、歷史學、心理學、語言學、考古學知識的基礎上,以幽默詼諧但又不失嚴謹?shù)墓P觸討論了古羅馬“笑”的關鍵主題——從開著玩笑的演說家、弄臣,到可笑的猴子,重現(xiàn)了古羅馬社會運作方式和權力體系,揭示笑在古羅馬的核心地位和文化意涵。本書不但為了解古羅馬的社會與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跨文化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見。
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英國著名古典學家、劍橋古典學教授,因其突出的學術貢獻于2018年受封爵士。研究方向為古羅馬史、政治史、宗教史、藝術史、文學史,亦關注女性權力等議題。主要著作有《羅馬宗教》(Religions of Rome)、《羅馬凱旋式》(The Roman Triumph)、《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一部古羅馬史》(SPQR: A History of Ancient Rome)、《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女性與權力:一份宣言》(Women & Power:A Manifesto)等。
前言
第一章 認識羅馬的笑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與笑有關的疑問 :古代與現(xiàn)代
第三章 笑的歷史
第四章 羅馬的笑 :在拉丁語和希臘語中
第二部分
第五章 演說家
第六章 從皇帝到弄臣
第七章 在人與動物(尤指猴子與驢)之間
第八章 愛笑人
后記
致謝
文本與縮寫
參考文獻
重要專名詞一覽
前言
2008年秋天,我在伯克利的薩瑟系列講座(Sather Lectures)擔任講席教授,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關于是什么讓古羅馬人發(fā)笑?包括他們突然大笑(或聲稱自己如此)的方式、場合和原因,我們討論得興高采烈。我希望,本書能夠捕捉到那時感受到的些許樂趣。
《古羅馬的笑》一方面和當時的講座內容十分貼近,但另一方面,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每一次講座都以羅馬人的笑的某些特定方面為主題?比如羅馬皇帝利用舞臺上的“猴戲”所開的玩笑,及羅馬的知識分子對于人們在被呵癢時為何發(fā)笑的學術性思考(偶爾也顯得有些愚蠢)。我試著將對于理論和方法的探討穿插到這些案例研究中,甚至會在夜深時轉移陣地,到伯克利舒適的酒吧或咖啡館里和學生們接著討論。
很顯然(希望如此),本書的第二部分是以我的講座內容為基礎的。不過,那些在深夜碰撞出來的思想火花則被撰寫成了一系列新的章節(jié),即第一部分。在這本書里,擺在我面前的是任何關于笑的歷史書都擺脫不了的幾大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羅馬的笑史中尤為顯著。我們真的能搞清楚過去的人們怎么笑、為什么笑嗎?我們幾乎都沒辦法解釋自己到底為什么笑,這一點究竟有沒有影響?“羅馬的”(不同于,比方說“希臘的”)笑真的存在嗎?我想大部分讀者都會從第一部分看起,接著看第二部分,但反過來也不是不可以?您也可以先瀏覽第二部分,然后再轉過頭來,研讀內容和范圍更為寬泛的第一部分。
我嘗試著深入地剖析羅馬人的笑。本書并不是針對羅馬人的笑的綜合性研究(事實上,我也說不好這類研究應該是怎樣的,對它的可行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就更無從得知了)。與之相反,本書旨在展現(xiàn)與羅馬“笑學”(laughterhood)?借用俄國詩人韋利米爾? 赫列勃尼科夫(Velimir Khlebnikov)的說法?的一系列碰撞:小丑和弄臣,吃吃地笑的人和開懷大笑的人,還有理論家和說教者們。本書將把古代文學中某些不太受重視的領域置于中心位置(比如羅馬笑話書《愛笑人》[Philogelos],還有馬克羅比烏斯[Macrobius]極富才思、言辭詼諧的著作《農神節(jié)》[Saturnalia]),同時還將借由對笑的研究,進一步探討羅馬文化和其中一些最為知名的經典作品?比如維吉爾(Virgil)的《牧歌》(Eclogues)和阿普列烏斯(Apuleius)扣人心弦的小說《金驢記》(TheGolden Ass)。
當然,《古羅馬的笑》一書難免會折射出我自己作為一名社會和文化歷史學家的興趣及專長所在。我專注于研究笑,并認為不管笑出于怎樣的心理根源,它都是一種不斷變化、適應性很強的文化形式。我不是要假裝自己是個神經學家,而且(正如幾處注釋表明的那樣)我一直都不相信神經科學在我們理解笑的文化及歷史變異時能派上多大用場。正如本書的書名所表明的那樣,我的關注點在于羅馬文化,而非希臘文化。不過,我們在后文中也將看到,把古典時代完美地二分成希臘時代和羅馬時代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也一直堅持與斯蒂芬?哈利韋爾(Stephen Halliwell)的著作《希臘的笑》(Greek Laughter,2008年)形成唱和?我會直接引用這本書,不過只是為了表達不同意見,或者是強調一些與我的觀點緊密相關的論述。對于我的關注點,我一直都保持著堅定的“異教徒”風格,有些人可能更欣賞富裕的猶太人和早期基督徒圍繞笑進行的大量辯論,我要向他們道歉,因為本書并不涉及這些。
我的目的與其說是整理與羅馬的笑相關的觀點,倒不如說是想要把這一主題變得更復雜、更混亂一些。有一些人自認為他們能夠解釋、控制變化多端的笑的現(xiàn)象,我對他們的方法向來是沒什么耐心的。說實話,我已經快要受夠人們的某些觀點了:他們總認為,笑歸根結底只關乎權力(這話沒錯,但是哪種文化形式不是如此呢?),或者認為它是在乖訛的驅使下產生的 (在某些情況下當然如此,不過諷刺作品和打鬧劇帶來的歡樂可不是這么容易就能解釋清楚的)。本書是對那些過度簡化的做法和長期以來的一種挑釁的回應?提醒著我們笑在羅馬有著令人費解的核心地位,并要求我們借由笑,從另外一個稍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羅馬文化。
本書將從羅馬的兩個場合起筆,在這兩個場合中,笑被明確地記載進了古代的文本中:一個是發(fā)生在競技場里的一次暗笑,另一個則是喜劇舞臺上的一個玩笑。
(比爾德)讓羅馬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并借此引導讀者去思考人類最基本、最獨特的能力——笑。了不起的比爾德女士寫就的又一部佳作,我認為這是她最棒的作品之一。
——《獨立報》
對于一向在我們心目中雄偉莊嚴的羅馬,她讓喧鬧的笑聲幽幽重現(xiàn)。……極盡敏銳,又不避其繁。
——《每日電訊報》
她的論述給了人們新的視角,乃至能以此看待她未探討的作品。
——《紐約書評》
《古羅馬的笑》就像一部考古學巨著,讓我們透過古老文化一面有裂縫的鏡子,瞥見自己的模樣。
——《華盛頓郵報》
◎深度還原古羅馬的社會與文化,帶領讀者置身那個神秘、刺激、優(yōu)雅、恢弘的時代。
◎立足古羅馬的“笑”文化,探究我們司空見慣但又往往會忽略的主題——笑。
◎我們以為笑只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表情,但是在羅馬社會里,它關乎權力,關乎生存,關乎生死。仔細想來,在今天何嘗不是如此。從古羅馬的鏡子里,仿佛能瞥見我們自己的模樣。
第一章 認識羅馬的笑
狄奧的“吃吃地笑”和格那托的兩次“笑”
羅馬競技場,公元192年
公元192年,一位年輕的羅馬元老正坐在羅馬競技場內的前排,眼前的情景讓他不禁難忍笑意。這時候被別人發(fā)現(xiàn)他笑了可不是什么好事。
羅馬皇帝康茂德(Commodus)此時正親自主持著場上的表演,而場內滿滿登登地坐著大約五萬名觀眾?按照規(guī)則,元老們坐在視野最好的臺邊區(qū);女人和奴隸們則擠在最后面的高處,他們根本看不清競技場里血腥的纏斗,畢竟場地在下面一百多英尺 以外的地方。不過也有人對于這場表演,決定離得遠遠的,因為人們傳言皇帝?這場演出的明星和主持人?打算扮成赫拉克勒斯(Hercules),往觀眾席發(fā)射致命的毒箭?;蛟S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奴隸(或女人)坐在后排要安全得多。
不管你是家財萬貫還是一文不名,心驚肉跳還是無畏無懼,所有的觀眾都需要強大的耐力。整場演出會持續(xù)整整十四天。場內的座位很硬,那些有錢的聰明人一定會帶著墊子、飲料以及野餐食物。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一定要為皇帝扮作角斗士、野獸獵手和神祇時的滑稽動作鼓掌。第一天,他“從競技場四周的欄桿邊上往場內的熊身上投擲長矛”,殺死了一百頭熊(一名目擊者犀利地指出,此舉“是為了展現(xiàn)射擊術,而非勇氣”)。在后來的日子里,他來到場內,那些動物犧牲品被放在他面前,不過它們都被嚴嚴實實地關在籠子里;吃過午飯之后,他就模仿角斗的場景繼續(xù)獵殺野獸(勝者當然永遠是他),直到真正的角斗士出場為觀眾表演。
康茂德于192年12月31日遭到暗殺,這些表演就發(fā)生在暗殺的幾個月前。而在此時的觀眾席上,我們那位年輕的元老幾乎要放聲大笑起來了,不過他還是強忍住了?他從頭上戴著的花環(huán)上摘了些月桂葉,放在嘴里狠狠地嚼了起來,好掩飾自己臉上快要藏不住的笑意。當然,這是他自己對這一切的說法。
這位元老就是歷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Cassius Dio),他的家族最早來自比提尼亞(Bithynia,今土耳其境內),世代活躍在羅馬帝國的政界。狄奧本人是3世紀早期政界的領軍人物:他曾兩次當選執(zhí)政官,第一次是在205年前后,當時正值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統(tǒng)治期間;第二次則在229年,與當時的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Severus Alexander)共事;除此之外,他也曾擔任過阿非利加、達爾馬提亞和潘諾尼亞等行省的總督一職。不過,狄奧現(xiàn)在更出名的是他撰寫了一部共八卷的羅馬史。這本史書是用希臘語寫的,從埃涅阿斯(Aeneas)到達意大利開始,一直寫到他所在的3世紀,前后總共跨越了一千多年。這次強掩笑意的軼事,就是他在這部書比較靠后的一卷中記錄下來的。據(jù)狄奧自己說,這部書花了他二十多年時間,他從2世紀90年代晚期開始準備,先是做了一番調查研究,然后才著手下筆。這部史書的原貌只有近三分之一被保存了下來;至于其余大部分內容(包括192年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只能從中世紀對狄奧作品較為精確的總結或摘錄中窺探一二了。
讓狄奧按捺不住笑意的,正是羅馬帝國戲劇表演史上的一個難忘時刻。狄奧先是介紹了皇帝威脅全體觀眾,要對他們施以赫拉克勒斯的暴行,然后又描述了康茂德怎么襲擊坐在(處境危險的)前排的元老們:
皇帝沿著幾排座位來回走動著,他的所作所為讓我們都覺得自己命不久矣——他殺死了一只鴕鳥,砍下了它的腦袋,然后走到我們坐著的地方,左手舉著那只鴕鳥的頭,右手則舉著那把血淋淋的劍。他什么都沒說,只不過咧嘴笑著搖了搖頭,其中的意味就昭然若揭了:那只鴕鳥的下場就是我們的下場。我把花環(huán)上的月桂葉摘下來放在嘴里嚼,還勸那些坐在我旁邊的人也這樣做——這么一來,我們的嘴巴就一直在動,便能掩蓋住我們在嘲笑他的事實了。不然的話,很多人早就因為嘲笑他而被當場一劍斃命了(因為我們當時并沒有感到緊張,只是滿心覺得非常好笑)。
透過上述描述,我們得以窺見羅馬帝國政治中坐在前排的危險人生。羅馬人的笑躍然紙上,而這樣的場合在近兩千年里都是十分罕見的。我們能夠理解狄奧筆下的感覺,幾乎能對他感同身受。他把自己是怎樣拼命隱藏住笑意的經歷一筆帶過?事實上,他的這一經歷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他們都曾咬住自己的嘴唇,或是口香糖、橡皮,隱藏或抑制住臉上和嘴角的笑意,讓自己別因為在完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笑出來而陷入危險或者尷尬的境地。如果把月桂葉換成糖果的話,羅馬人在這種時刻和我們就沒什么差別了。
現(xiàn)在可能有人會說,狄奧有“吃吃地笑個沒完”(getting the giggles)或是“被處死”的危險?這就是我們經常可以想象的那種掙扎,一方面是審慎、服從和禮貌,另一方面是按捺不住的笑意。但是,在狄奧的表述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英文單詞giggle的性別色彩?正如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所言,這個詞的發(fā)音“表現(xiàn)出女人用她們能夠采取的唯一方法去羞辱男人時的那種天真的愉悅”。狄奧也沒有用希臘語單詞kichlizein,這個詞在英文中常被譯為giggle,本身帶有濃重的情色意味;實際上,在某些場合下,它甚至被明確定義為“娼妓的笑”。狄奧自己用的詞其實是gelōs或gelan,這是標準的希臘語單詞,從荷馬開始一直被沿用到羅馬時代,意為“笑”(名詞)或“發(fā)笑”(動詞)。它也是現(xiàn)代一些專門用來描述“笑”的詞語的詞根,比如形容詞gelastic(癡笑的)和名詞agelast(不愛笑的人),這些詞語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中難免會突然出現(xiàn)。
在這個故事中,被濫用的羅馬皇權成了被嗤笑的對象。這讓人莫名感到欣慰。在狄奧的筆下,康茂德在競技場里向觀眾發(fā)出的恐嚇既險惡又可笑?他的描述讓我們明白,笑也可以成為對抗羅馬獨裁專制和濫用權力的武器:心生不滿的人們既可以用暴力、陰謀和造反作為回應,也可以選擇不把強權當作一回事。
在狄奧的《羅馬史》(History)一書中,這并不是笑唯一一次在羅馬皇權和臣民之間起到了作用。據(jù)他記載,在那之前大約500年,也就是公元前3世紀初時,在羅馬擴張期間也發(fā)生了一個故事,只不過更加鮮為人知罷了。這件事使得當時的羅馬人與意大利南部一個叫他林敦(Tarentum)的希臘城邦發(fā)生了沖突。剛開始出現(xiàn)摩擦時,羅馬人派了一群使節(jié)前往他林敦。這些使節(jié)全都穿著莊重的托加長袍,想著用這樣的裝束震懾一下他們的對手。據(jù)狄奧的說法(因為這個故事還有其他的版本),當使節(jié)們抵達他林敦時,那兒的人對羅馬人的衣著大肆嘲笑了一番,有一個人甚至還拉了泡屎,弄得主使節(jié)盧基烏斯?波斯圖彌烏斯?墨革盧斯(Lucius Postumius Megellus)原本干干凈凈的衣服上全是大便。當?shù)厝硕及堰@事當作樂子,不過這卻激怒了波斯圖彌烏斯,他對此的回應并不讓人意外。“笑吧!”他說道,“還能笑的時候就盡情笑吧!因為你們會哭很久很久的,到那時,我要讓你們用血洗干凈我們的衣服?!彼耐{變成了現(xiàn)實:羅馬人的勝利,意味著他林敦人確實不久就付出了血的代價。
他林敦人在笑什么呢?或許,他們多少是在表達嘲弄或不屑(在狄奧看來,當長袍被那個大膽挑釁的人弄得骯臟不堪時,波斯圖彌烏斯的心里就是這么想的)。但是,狄奧又在書中暗示道,他林敦人如此笑鬧不已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羅馬人在正式場合穿的長袍實在是太可笑了。如此看來,這個混合著笑、權力和威脅等元素的故事,和多年之后競技場里發(fā)生的故事還真是遙相呼應。權力的使用總伴隨著笑的出現(xiàn),并受到它自發(fā)的挑釁。除此之外,我們從他林敦的這個故事中還得到了一點額外的收獲?它清晰地表明,羅馬長袍既臃腫又不實用,在古代世界的非羅馬人看來十分可笑,而身處現(xiàn)代世界的我們也有同樣的感受。
狄奧在競技場里竭力掩藏笑意,他的做法引出了三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也是本書將要討論的。第一,是什么讓羅馬人發(fā)笑?或者說得再明確一點,是什么讓羅馬城市里的精英男性發(fā)笑?畢竟,我們對窮人、農民、奴隸和女人們的笑幾乎一無所知,只能從城市中精英男性對此的描述中了解一二。在古代世界里,要想顯示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差異,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宣稱他們笑的方式和對象都有所不同,這在現(xiàn)代也經常如此。第二,笑在羅馬精英文化中是怎么運作的,有什么作用?它在政治、知識和意識等層面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怎么被管理控制的?關于羅馬社會總體上是如何運轉的,我們能從中了解到哪些信息?第三,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或切身感受到羅馬文化和羅馬人的笑?其中有沒有哪些方面會讓人覺得羅馬人“就像我們一樣”?又或者,研究羅馬人的笑的現(xiàn)代歷史學家們會不會常常像是外國派對上焦急的賓客那樣?跟著旁人一起發(fā)出友好的笑聲,好讓自己顯得禮貌得體,但其實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聽懂這個笑話。
這些問題都很重要,我希望它們能為人們了解古羅馬的社會及文化生活提供新的視角,也能為人類的笑的跨文化歷史研究提供一些源于古典時代的洞見?我指的主要是笑,而不是幽默、風趣、情感、諷刺、詼諧詩和戲劇等相關主題,盡管它們都會在下文中不時亮相。當我們回過頭再看狄奧筆下競技場里的情景時,便會意識到上述這些問題有多么復雜、有趣,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意想不到地)還極具啟發(fā)意義。狄奧的這個故事乍一看十分直白易懂,不過就是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機智的年輕人在面對2世紀時期羅馬草菅人命的強權政治時,用咀嚼月桂葉的辦法掩蓋住笑意,救了自己的命?然而這段描述遠不止看上去的這樣簡單。首先,據(jù)狄奧記載,他用的策略是“咀嚼”,而不是我們更熟悉的“咬”。當然,人們在講述這段故事時,總是樂意把故事里的情節(jié)說得完全符合如今的某些俗套?那些拼命忍住笑的人們會嚼著某些方便的東西來壓抑住笑意(“狄奧描述了他是怎么……通過拼命咀嚼月桂葉……讓自己忍住別笑出來。”一位現(xiàn)代歷史學家是這樣總結這個故事的。)。但是,狄奧卻明確表示,他的舉動并不是防止自己發(fā)笑,而是巧妙地利用下巴在咀嚼樹葉時的動作來掩飾臉上的笑意,甚至?萬一他發(fā)出笑聲,還能用來當作托詞。
狄奧在笑什么?
權力在“狄奧的笑”的不同方面是如何運作的?這的確是一個頗為微妙的問題。有人認為狄奧半遮半掩的笑其實是對康茂德暴政的顛覆和反抗?這種看法誠然令人信服。而且它也和許多現(xiàn)代理論家和批評家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們一直把笑描述成一種“難以駕馭的力量”,“一種對極權主義的大眾抵抗”。照這些說法,當暴虐的獨裁者和一個表面上得過且過的元老僵持不下時,狄奧的笑就變成了一種本能的有力武器:不光因為他的笑表達了自己作為一名元老的反抗,還因為它以一種更加主動的姿態(tài),暴露了康茂德的荒誕可笑,戳破了他的面具。和他林敦的故事一樣,我們也沒辦法撇開其中嘲弄的成分,畢竟顧名思義,一個能讓我們發(fā)笑的人,可不就是可笑的(laughable,也作laugh-able,這個詞意義上的含糊不清也會是本書中反復探討的一個話題)嗎?
但是,這還只是一個方面而已。在各種偽裝的掩護之下,笑既可以為統(tǒng)治力量效勞,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對抗權力的武器。而在這個故事里,康茂德皇帝自己就在咧著嘴笑,即grining(我是這樣翻譯的),當時他一邊搖著頭,一邊朝著面前面露懼色、茫然不知所措的?或者說是滿心覺得好笑的元老們晃著手中的鴕鳥頭。狄奧用的原詞是sesērōs(由動詞sesērenai演變而來),字面意思是“張開嘴唇”(傷口的“裂開”也用這個詞);它可以用來表達友好的含義,不過更常見的用法就和這里一樣,隱含著一種威脅的意思。毋庸置疑,皇帝的表情和狄奧純粹的“笑”遠不是一回事(這也是我那么翻譯的原因,盡管用grin這個詞可能會引出一些具有誤導性的現(xiàn)代含義)。但是不管怎樣,這個詞和其他表現(xiàn)嘴唇和口部動作的詞一道,構成了古希臘用來表示笑的詞匯,以及與其相關的同源詞。
羅馬各種權力關系的展現(xiàn)、協(xié)商、操控和爭斗都是借由“笑”來完成的。每當你沖著獨裁政府露出笑意,權貴之人就會以犧牲弱者為代價回敬一個“笑容”?他們甚至會捉弄弱者,強逼他們笑出來。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和波斯圖彌烏斯對他林敦人的嘲諷所傳達的信息如出一轍(“笑吧!盡情笑吧……”),而且它的寓意和康茂德的先祖卡利古拉(Caligula)皇帝的一樁驚悚傳聞也別無二致:卡利古拉曾在早上強迫一個人去觀看他兒子被行刑的過程,然后下午就邀請他共進晚餐?還逼他談笑、逗樂。也就是說,羅馬的社會秩序和地緣政治秩序中的不平等成了滋養(yǎng)笑的沃土。
與之相比更微妙的問題是狄奧到底在笑什么。當眼前的皇帝揮舞著手中的鴕鳥頭時,這位元老為什么伸手去夠頭上的花環(huán)?我們正在討論的可不是一個笑話。盡管對于笑和笑話的研究經常都是同步進行的(本章的第二個故事討論的就是羅馬人某些場合下的“笑”與拉丁語中某些口頭笑話之間的關系),但其實多數(shù)文化中的大部分“笑”都和笑話沒有一點關系。這個故事中的情況也是如此,就像狄奧本人表明的那樣:皇帝打扮成競技場里的角斗士(或者穿得根本就很隨便,只穿了件短袍,光著腳),趾高氣揚地斬下了一只笨手笨腳的鴕鳥的頭,而且這只鳥有著世界上最長最蠢的脖子,這一幕難道不可笑嗎?誰還會管那背后潛藏著怎樣的威脅呢?那皇帝像不像是在拙劣地模仿著神話里英勇的劊子手珀耳修斯(Perseus),揮舞著手中的劍和美杜莎(Medusa)的頭顱?又或者,這“笑”是不是真的就像近來的評論家們認為的那樣,純粹是出于恐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緊張的笑),絕對不是因為當時的情景有些好笑?
在解釋“笑”的含義時,我們經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要是有人哈哈大笑起來,旁人最常見的反應便是問“你們(或他們)在笑什么(laughat)”?或者干脆問“你們(或他們)為什么笑(laugh)”?畢竟“笑”(laugh)和“因……發(fā)笑”(laughat)并不總是一個意思,盡管有許多權威的理論不這么認為。這樣的問題當然是沒有什么絕對的正確答案的,而且你又能指望從大笑著的人那里聽到什么呢。事實上,不管他們怎樣回答你,都不太可能獨立、客觀地解釋清楚到底為什么要笑,因為那些答案往往都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還原那些讓人發(fā)笑的辯駁、爭論、恐懼、悖論、歡鬧、逾矩或焦慮。以這個故事為例,假設狄奧沒能控制住自己,被康茂德的心腹發(fā)現(xiàn)了他笑得正開心,那人一定會上前質問他為什么要笑。不難猜測狄奧大概會怎么回答這個問題?他可能會說是因為鄰座剛剛在他耳邊講了個笑話,也可能會說是因為坐在后排的那個禿頭男人(總之跟皇帝的滑稽動作一點關系也沒有)。同樣,我們也能猜到當天晚上回到安全的家里以后,他會怎樣重現(xiàn)這一幕:“沒錯,我就是在嘲笑他……”畢竟,如果“笑”具有(或能夠具有)政治性的話,那么人們就自己的笑給出的說法和理由(或真或假)也都同樣具有政治性。
自然,在狄奧《羅馬史》一書的描述中,這些因素也都有所體現(xiàn)。他的敘述極富感染力,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生活中那些需要憋住“吃吃地笑”的場合,讀者很容易產生共鳴;正因如此,我們往往會忽略其中的文學技巧和政治技巧,只覺得自己仿佛身臨其境,圍觀了一場羅馬的“笑話”(盡管早已相隔千年)。當然,我們并沒有真的目睹那一幕。這一切都是狄奧精心撰寫的分析,然后被摘錄到了中世紀的某本文摘中(想必匯編者認為這個故事生動地體現(xiàn)了皇帝的罪過)。它最初被寫下來,是在事情發(fā)生的二十多年后?在那時,與獨裁的康茂德皇帝劃清界限無疑是明智之舉。而劃清界限顯然就是狄奧的目的,他聲稱自己當時因為皇帝的古怪行徑笑了出來?并且絕不是出于害怕,而是因為那一幕實在太可笑了(“我們當時并沒有感到緊張,只是滿心覺得非常好笑”。他堅稱事實如此,盡管很多人都懷疑他是因為緊張才笑的)。狄奧表述的重點在于它所提供的追溯性,及其可能帶有的經過一定藝術處理的傾向性。他說“我覺得這個很好笑”,或者說得再清楚一些,“我不能讓別人發(fā)現(xiàn)我在笑,不然我就死定了”。這樣的說法一方面控訴、嘲諷了獨裁者,另一方面又將作者刻畫成一個務實、和善的旁觀者?并且還能在面對皇帝殘忍而又愚蠢的舉動時保持清醒。這無疑正是狄奧所盤算的。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