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威廉•格斯曼在東京大學開設的德國文化史課程的講義為基礎撰寫而成。出版后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熱烈歡迎,并得到德國學術界的高度肯定,成為介紹德國文化史的經(jīng)典著作,迄今已7次再版。
這是一本向普通讀者系統(tǒng)介紹德國文化史的書,作者深入淺出,從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日耳曼三大文化起源出發(fā),系統(tǒng)梳理了德意志兩千余年的文化發(fā)展脈絡,對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啟蒙主義、狂飆突進運動、浪漫主義等思潮進行了重點剖析。
此外,威廉•格斯曼還重點評述了不同歷史時期哲學、文學、音樂、繪畫、建筑等領域的代表人物和經(jīng)典作品,為讀者鋪設出一幅脈絡清晰的德國文化史圖,堪稱德意志千年文化史的微型百科全書。
威廉·格斯曼(Wilhelm Gössmann)
著名文學理論家,海因里希-海涅協(xié)會的主席,杜塞爾多夫大學德國文學教授,曾任教于東京大學。
早年因戰(zhàn)爭和服兵役而被迫中斷學業(yè),1946年—1955年在明斯特和慕尼黑學習日耳曼語言學、哲學和神學,并于1955年獲博士學位。
威廉·格斯曼著述豐富,作品包括《神圣的語言》(1965)、《句子,而不是散文——初級寫作》(1979)《海涅與德羅斯特人,一種文學的同時代性》(1996)、《文學作為生命線》(1999)等。此外,他還出版了一些詩集和以神學為研究主題的著作。
王旭(Xu Wang-Hehenberger)
譯者,1983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哲學系,現(xiàn)居德國。曾翻譯《自由的權利》《阿倫特手冊》等書
關于文化這個概念
第一章 德國文化的歷史基礎
第一節(jié) 古典文化
第二節(jié) 基督教文化
第三節(jié) 日耳曼文化
第二章德意志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帝國與皇帝
第二節(jié)經(jīng)院哲學
第三節(jié)宗教詩和宮廷詩
第四節(jié)羅馬藝術
第三章 中世紀晚期
第一節(jié)城市和市民文化
第二節(jié) 精神與宗教思想流派
第三節(jié) 民間詩歌
第四節(jié) 哥特式藝術
第四章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
第一節(jié)國家與宗教
第二節(jié)人文主義運動
第三節(jié) 宗教改革意識
第四節(jié) 市民階層的文藝復興藝術
第五章 巴洛克時代
第一節(jié)專制主義
第二節(jié)巴洛克精神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詩和音樂
第四節(jié) 巴洛克時代的建筑風格
第六章德國精神建構時代
第一節(jié)普魯士與奧地利
第二節(jié) 德國的啟蒙思想
第三節(jié)經(jīng)典主義的人道主義理想
第四節(jié)浪漫主義的藝術理念
第七章 科學和文明的世紀
第一節(jié) 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
第二節(jié)工業(yè)化進程
第三節(jié) 修復和精神變革
第八章 民主與專制
第一節(jié)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德國
第二節(jié)科學的領域
第三節(jié)現(xiàn)代文學和藝術
第九章 分裂和重新統(tǒng)一的德國
第一節(jié) 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第二節(jié)市民的生活世界
第三節(jié)文化批判的立場
第四節(jié)文學和藝術的追求
第十章展望:在統(tǒng)一的歐洲之中的德國
附錄一 歷史年表
附錄二 人名一覽表
致中國讀者
這本《德國文化簡史》撰寫于我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東京大學任德語講師期間。在此之前,我也曾在索菲亞大學(保加利亞)講授過德語。以德語講授德國文化史并幫助我的學生運用德語練習德國文化史課程中的內(nèi)容,是我在這兩個大學的教學任務。但是,我當時找不到一本能夠適應外國學生德語水準的合適教材;因此,便不得不自己動手根據(jù)學生的德語理解水平,對德國文化史課程中的所有內(nèi)容進行加工以較易理解的德語加以表述,并撰寫成文字形式,發(fā)給學生作為教材。
當曾經(jīng)出版過我關于安妮特·馮·德羅斯特-許爾斯霍夫(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博士論文的米夏埃爾·施毛斯(Michael Schmaus)教授和他的出版商恩斯特·許貝爾(Ernst Hueber)聽說此事后,便有意出版我這份教材文稿。在此之前,許貝爾出版社已經(jīng)將為外國人提供德語教材作為出版社的發(fā)展方向納入自己的出版計劃。
1959年,《德國文化簡史》第一版發(fā)行,主要的讀者對象是那些想通過文化史知識更進一步提高自己運用德語能力的外國學生。因此在當時并未計劃把這本書再翻譯成外語。
此后,我的這部簡要文化史一次次再版,但每次再版時我都認真做了修改和內(nèi)容擴充。最后一次增添了許多新內(nèi)容的版本被格魯佩羅出版社(Grupello Verlag)采用并發(fā)行。這部《德國文化簡史》不僅為學習德語的學生,而且也為每個想把握德國文化在中歐概貌的讀者,提供了相應的知識。
我很高興這本文化史現(xiàn)在能以中文譯本出版,因為我曾在中國的一些大學講授過有關海涅的課程。
德文版前言
這部重新加以修改和補充的德國文化史,是一本提供文化史概貌的綱要。它的重點立足于精神史領域。
要想撰寫這么一部簡明扼要的德國文化史,自然得有那么一些無所顧忌的心態(tài)。這本書最初是由我在日本的講座內(nèi)容編輯而成,至今已經(jīng)再版了7次。當初的意圖是為學習德語的外國學生,提供一些德國精神思想方面的背景資料,以降低他們學習德語的難度。這期間,它竟然得到認可,不僅外國學生爭相閱讀,而且即便是德語國家的學生,為了掌握廣泛的普及教育基礎知識,也像外國學生那樣,頗有興趣地閱讀此書。
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德國的自我理解,總是也包括了一種歐洲的自我理解。要想學習或運用德語,必須了解德國文化史的基本狀況。因此這本書所提供的德國文化史概貌,在今天則更能現(xiàn)實地幫助擁有不同外國文化背景的人群融入到德國社會和生活中去。
在大學學習的初期,應當對歷史和文化科學作基礎研究;并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研讀文學和藝術書籍的原著。并不一定要努力追蹤課本記錄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閱讀一些能夠不斷激起閱讀興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文章和書籍。
諸多的史實,在歷史的進程中最終被遺忘或消失;另外一些卻在遺忘之后重新獲得了新的現(xiàn)實性。至今的一些機制和構思仍在從中世紀的世界圖像中獲得支持和激情;另一些受到的卻是宗教改革或啟蒙自由的激勵。在我們的文化展現(xiàn)中,主要力圖表現(xiàn)單一的,但也包括人群和不同團體的文化傳統(tǒng)。在文化史中得以傳承的,必須繼續(xù)傳承。
《西德意志報》(Westdeutsche Zeitung):這本書是寫給誰的?
威廉·格斯曼:它是為想了解德國文化的外國學生寫的,包括中國學生。
這本書最初是由我在日本的講座內(nèi)容編輯而成,至今已經(jīng)再版了七次。當初的意圖是為學習德語的外國學生,提供一些德國精神思想方面的背景資料,以降低他們學習德語的難度。這期間,它竟然得到認可,不僅外國學生爭相閱讀這本文化簡史,而且即便是德語國家的學生,為了掌握一種廣泛的普及教育基礎知識,也像外國學生那樣,頗有興趣地閱讀此書。
——威廉·格斯曼
1. 德國文化大師,獻給普通讀者的經(jīng)典小書
威廉·格斯曼,德國文學理論家,海因里希-海涅協(xié)會主席,他以無所顧忌的心態(tài),用短短322頁素描了德國千年文化史,鋪設了一幅簡要明晰的文化地圖,引路讀者,在復雜的歷史云靄中接近德國。
2. 德意志千年文化史的微型百科全書,一本快速了解德國文化的極簡書
小書雖小,卻有經(jīng)有緯,骨實意豐。它先從史的角度梳理了德意志文化兩千余年的發(fā)展脈絡,重點剖析了人文主義、宗教改革等思潮;并深入淺出,重點評述了各歷史時期哲學、文學、音樂等領域的代表人物和經(jīng)典作品,脈絡清晰,簡明扼要。
3. 七次再版,首譯中文,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佳作
1959年本書出版后,受到日本和世界各國讀者的熱烈歡迎,隨后也得到德國學術界的肯定,成為介紹德國文化史的經(jīng)典著作,60年來在德國7次重印。
4. 德文版為國內(nèi)德語系研究生學術入門選讀書
歌德與席勒
啟蒙運動的生活方式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但在文學領域,啟蒙思想?yún)s被經(jīng)典主義(Klassizismus,也譯為古典主義)所超越、取代。盡管啟蒙思想和虔信主義仍影響著民眾,但是德國的文人卻聚集在魏瑪,結成了一個經(jīng)典主義的小型文化圈。
在德國精神史上極其著名的經(jīng)典主義,有著兩個不同的歷史前提:狂飆突進運動和重新喚醒的對古希臘藝術與文學的贊賞。受盧梭思想的激勵,當時一群年輕劇作家為爭取個人獨立和情感自由,反對文化僵化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起了一場名為“狂飆突進”的文化運動。一些涉及小市民階層和由社會壓制而引發(fā)心理沖突的社會主題,被編寫成劇本,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
德國經(jīng)典主義最偉大的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他們參與、領導了狂飆突進運動,后來則受到重新發(fā)現(xiàn)的古希臘文化的持久影響。兩位德國詩人以獨創(chuàng)但又恰如其分的個性,將經(jīng)典主義與人道主義永久而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他們有意識地繼承了悠久的歐洲傳統(tǒng),并以一種能夠表現(xiàn)普遍人性問題的語言形式,構成了經(jīng)典主義文學的典型風格。其目的是在體驗和思考中突顯經(jīng)典與現(xiàn)實的人和物。
約翰·沃爾夫?qū)じ璧拢↗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的作品,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文學體裁;而且還包括眾多的藝術評論、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它們以一種廣泛性的方式,表述和闡釋了德國精神的形成。也許只有把歌德與西方的偉大詩人如荷馬、維吉爾、莎士比亞放在同一行列里,才能夠真正理解歌德這個被視為“全才”的德國詩人。生活和創(chuàng)作,對歌德來說是一種彼此對應、并行不悖的關系。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他的第一本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屬于感傷主義階段的作品,敘述了一個以自殺為結局的悲劇性愛情故事,并勾畫了其社會時代背景:這是一個政治上人無所事事,轉(zhuǎn)向內(nèi)心自省,崇尚自然和忍受生存痛苦的世界。有著莎士比亞般熱情的狂飆突進小說《格茨·馮·貝利欣根》,則表現(xiàn)了一個穩(wěn)定而充滿活力的世界,但是希望按著自己意志生活的偉大人物,比如格茨,卻因不合時宜的歷史解讀而走向毀滅。歌德早期的抒情詩,尤其是那些以自然和愛情為主題的抒情詩,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生活和詩歌的典型的歌德式體驗。他的詩作《普羅米修斯之歌》(Gedicht Prometheus)表現(xiàn)的是對年輕天才的崇拜;但此后不久的《人類的界限》(Grenzen der Menschheit)或《神圣》,則運用了另一種語調(diào),表達了對圓滿生活和世界規(guī)則的敬畏和尊重。同樣,在歌德的創(chuàng)作中期的經(jīng)典主義的作品《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亞》(Iphigenie auf Tauris)、《埃格蒙特》(Egmont)和《塔索》(Torquato Tasso)中,人們也能感受到面對悲劇時的人道主義力量。
歌德在青年時代就已著手創(chuàng)作《浮士德》(Faust),直到去世前才最后完稿。這是他的主要著作,是一部偉大的劇作。人們必須把它同時作為悲劇和神秘劇來理解?!陡∈康隆氛宫F(xiàn)了企圖從總體上認識、體驗世界與生活境況的現(xiàn)代人的意愿和困惑。特別是劇作的第二部分,著重描述了諸如自然、科學、美、藝術、日常生活和政治權力追求等人類生存的基本動力,并將古典主義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救贖信仰以及詩人的自我發(fā)展整合成一種統(tǒng)一的世界理念。如果說《浮士德》表現(xiàn)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外在可能性,兩卷本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徒和漫游時代》(Wilhelm Meisters Lehr-und Wanderjahre)則描述了一個有著多層次教育結構的世界。這是一種對純粹審美的理解方式的拒絕,而對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所擁有的優(yōu)先地位進行了肯定。在晚年創(chuàng)作的散文中,歌德預言了人的未來發(fā)展和工業(yè)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并揭示了維護人性的可能性:
孩子,孩子,不要再鬧了!如同被不可見的神靈鞭打,陽光般的時代白駒拽著我們命運的輕車,迅疾奔跑。我們只能勇敢地拽緊韁繩,或左或右,繞過這兒的石頭,躲開那兒的懸崖,揚鞭躍馬。誰知道,這是去哪兒?也不記得,究竟來自哪兒!
——《詩與真》
在弗里德里?!ゑT·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的作品中,人們總是能夠看到他對歌德的有益補充,有關兩位詩人友誼的傳記也強調(diào)了這一點。 席勒倡導一種以康德倫理思想為主導的道德生活態(tài)度,一種以歷史理解為基礎的民族政治理念,一種對民眾施行審美教育的理念。他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劇作家,偉大的抒情詩人。
在有關法國大革命思想的論辯中,席勒主要關注的是如何界定公民和國家內(nèi)部自由的界限。這也是早期劇作《強盜》和《陰謀與愛情》(Kabale und Liebe)的主題。稍后的悲劇《唐·卡洛斯》(Don Carlos)、《華倫斯坦》(Wallenstein)和《德米特里烏斯》(Demetrius)則側(cè)重于描寫人類內(nèi)部、人際以及政治等各種不同的沖突形式。在《瑪利亞·斯圖亞特》(Maria Stuart)、《奧里昂的姑娘》(Die Jungfrau von Orleans)和《威廉·退爾》(Wilhelm Tell)等有著典型的經(jīng)典主義特征的劇作中,展現(xiàn)了隱藏在一切人類問題背后具有整體意義的世界性事件:世界史就是世界法庭。也就是說,只要出現(xiàn)政治或精神壓迫,席勒就會一如既往擔當起德國歷史代言人的職責。19世紀,德國追求民族統(tǒng)一,人們就曾在他的作品中尋找精神支持:
我們期望結成一個兄弟般的民族,
任何苦難和危險都不能使我們分離。
我們要自由,和我們的先人一樣,
寧愿為尊嚴而死,不愿做奴隸茍活。
我們信仰最高的上帝,
因而不懼怕人的暴力。
——《威廉·退爾》
席勒的抒情詩追求一種起源于古希臘文化的人道主義,圍繞著藝術與生活、理想與現(xiàn)實、神秘世界和無神論世界等主題。他的有關歷史、詩歌理論或美學等內(nèi)容的文稿,強調(diào)以文學和藝術為媒介的審美教育具有最高的價值。
德國經(jīng)典主義之所以能夠超越偉大詩人的圈子,成為廣大市民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礎,很大程度上要感謝一個人:自身并非詩人的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他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主要功績,是將國家設立的(高級中學)教育機構,轉(zhuǎn)變?yōu)槿宋闹髁x和文學教育的載體。洪堡的名字與柏林大學聯(lián)系在一起。他創(chuàng)辦的柏林大學,不僅教授科學,同時也致力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自那時起,教學與研究在德國的大學里便合為一體。洪堡在科學上的重要成就——創(chuàng)建了比較語言學和一種新的語言哲學。
讓·保羅(Jean Paul)、海因里?!ゑT·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和弗里德里?!ず蔂柕铝值蕊L格極不相同的詩人,則是從經(jīng)典主義到浪漫主義運動的過渡人物。他們中與經(jīng)典主義最為接近的是讓·保羅(1763—1825),主要創(chuàng)作敘事性散文詩。他在以人道主義理解世界的框架內(nèi),展開豐富的詩意想象,詩中閃爍著生活藝術的光芒和應對人生悲哀的幽默智慧。像讓·保羅這樣的故事敘述者,自然能贏得大批讀者的青睞。他創(chuàng)作了小說《泰坦》(Titan)、《粗野無禮的人的年代》(Flegeljahre),幽默小品《小教書先生瑪利亞·胡茨的快樂生活》(Leben des vergnügten Schulmeisterlein Maria Huz),理論著作《美學入門》(Vorschule der sthetik)。
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1777—1811)把揭示人生的不可捉摸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使命,并將此構思為悲劇性作品。無論是劇作還是中篇小說,他的創(chuàng)作都將人的自我作為表現(xiàn)重點。離開了這個重點,人就失去了價值;而擁有這個重點,不管外界天翻地覆,人仍擁有自己的安寧??巳R斯特認為,木偶戲是象征著人的命運的游戲。他的戲劇《洪堡王子》(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展現(xiàn)的是人為了一種高于個人的正義而對自我的超越。他經(jīng)常被人提及的中篇小說《米夏埃爾·科爾哈斯》(Michael Kohlhaas),表現(xiàn)的主題則是,個人的正義感是如何由于頑固執(zhí)拗和不明智的不讓步,而招致更多的不公正。除了這些表現(xiàn)內(nèi)心沖突的文學題材,他的《赫爾曼戰(zhàn)役》(Hermannsschlacht)則貫穿著一種反對拿破侖統(tǒng)治的愛國主義情緒。
弗里德里?!ず蔂柕铝郑?770—1843)被公認為是一位有神性的詩人,他以使人倍感莊嚴而又是贊美詩式的語言,宣告了詩歌中的神性。他將基督教思想融入古希臘文化,從而豐富了古希臘文化中的宗教意味。他的小說《希帕里奧》(Hyperion)和悲劇《恩培多克勒之死》(Der Tod des Empedokles)再現(xiàn)了詩人政治自由之夢破滅后的震驚。因此,詩人只能躲進詩的祖國和語言之中:
已經(jīng)太久,太久,
沒有見到天神的榮光。
他們幾乎必然會拯救我們,
但卻可恥地
用暴力撕裂了我們的心。
每個天神都想要祭品,
只要一個被怠慢了,
就不會有任何好處。
我們供奉大地母親,
最近也供奉太陽之光,
但不知道,
主宰一切的天神,卻最喜歡,
死摳字眼和美化現(xiàn)狀。
德國的圣歌就是如此歌唱。
——《帕特莫斯》(Patmos)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