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打開這本書──
樂音響起,時光倒流
記憶將瞬時洶涌,世界還是世界,我們卻不再是我們……
四年前,詹宏志曾專文推薦馬世芳第一本書《地下鄉(xiāng)愁藍調(diào)》,他說馬世芳彷佛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他寫音樂,會讓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聽;他寫往事,讓我們想起曾經(jīng)沸騰亦或荒涼的青春,不能自拔。他的廣播,兩岸樂迷逐集錄制珍藏,甚至盜版私賣;他的文字,總在我們記憶深處,涌動著時代的潮聲。他為音樂找到深情的語言,沒有馬世芳,臺灣的音樂語言將多么失色,多么失溫。2010年,即將四十歲的馬世芳獻給等待已久的讀者第二本書《昨日書》,這位臺灣六年級跨音樂、廣播、文字創(chuàng)作等文化領(lǐng)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輯中收錄他從2002年以來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幀珍藏的流行音樂相關(guān)物件照,寫音樂、寫回憶、寫個人生命與時代的交響。
曾經(jīng)相信的那種永遠不能遺忘的深刻情感,終究還是被遺忘了。時移事往,當我的文字終于刊載在十七歲那年只敢遙遙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經(jīng)改變?;蛟S最悲傷的部分是在夢想成真那一刻你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它早就不在意,并且發(fā)現(xiàn)它的實相其實跟生命中諸多猥瑣細節(jié)毫無分別。而在此之后,你再也無夢可做了。
——馬世芳
馬世芳像很晚才“發(fā)育”的年輕人,就像我讀他的書感覺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斷斷續(xù)續(xù)的寫,我都覺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經(jīng)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還沒有開?我的人生,怎么還沒有奔放呢?”
——陳升
馬世芳
一九七一年夏生于臺北。寫作者、廣播人。
父親是作家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十五歲因為一卷披頭士精選集迷上老搖滾,并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
大學時代一面主編《臺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wǎng)引介經(jīng)典搖滾樂。畢業(yè)前夕和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制作卻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一九九五年退伍,編纂《永遠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臺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合著《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轟動華人文化圈,開類型出版風氣之先。
二〇〇〇年,馬世芳創(chuàng)辦音樂社群網(wǎng)站“五四三音樂站”,跨足社群經(jīng)營與獨立音樂發(fā)行事業(yè),屢獲臺灣金曲獎與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鄉(xiāng)愁藍調(diào)》在臺灣出版,獲得各方贊譽,入選《誠品好讀》選書單、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入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
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jié)目,并持續(xù)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記憶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筆端飽蘸情感,念舊傷逝之余,也能引領(lǐng)讀者側(cè)身歷史后臺,懷想曾經(jīng)滄海的激情與幻滅,于同代人中獨樹一幟。
代序 給未來的自己
輯一 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一個六年級生的青春歌史
我如何成為一個播音員
那些慣于寂寞的人
一九七六年那只可樂瓶
再唱一段思想起
告別,不要告別──兩首歌的曲折故事
就要回家
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那既遠且近的故鄉(xiāng)
輯二 余燼猶溫
想起Pink Floyd和一個人
點頭示意,若你聽得見
那一夜,我在日本現(xiàn)場
我那群日本樂迷朋友
迪倫為甚么酷?
記得藍儂
重塑雕像的權(quán)利──關(guān)于《我所深愛的約翰藍儂》
胡士托猜想
初訪坎城唱片展:一則菜鳥報告
星巴克唱片公司
輯三 驀然回首
我所記得的太平島
歸鄉(xiāng),離鄉(xiāng)
香煙
一代不如一代
恨意
眉批
時代氣味
影印機與我
不可無尺
透明的版型
字體的脾氣
不一定要銅版紙
版型不等于內(nèi)容
所謂出去玩
三十年以后
發(fā)色
躲避球
在乎不在乎
驀然回首
附錄 地下鄉(xiāng)愁來信
作者跋
1,馬世芳,一個讓兩岸文藝青年眼睛發(fā)亮的名字。從小拿西洋流行音樂榜單涂鴉長大,家里客廳就是臺灣民歌運動的集會場所,跨足寫作、電臺、網(wǎng)絡、獨立唱片多個領(lǐng)域,被譽為“臺灣首席文藝青年”,因為母親是“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也曾被戲稱為“民歌之子?!?馬世芳是公認的臺灣流行音樂最忠實的觀察者與記錄者,以一篇篇飽蘸情感的文字記錄不止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努力賦予流行音樂這個行業(yè)及音樂人以應有的尊嚴。
2,青春不再,余燼猶溫,《昨日書》來自馬世芳的內(nèi)心深處,卻寫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個人記憶與社會交響。這本書是馬世芳寫給自己的青春挽歌,他寫自己如何成為一個播音員,怎樣被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像一道閃電擊中,怎樣想起平克•弗洛伊德和一個人,怎樣跟隨鮑勃•迪倫的巡演輾轉(zhuǎn)于異鄉(xiāng),如今英雄遲暮,各式音樂在網(wǎng)上俯拾皆是,磁帶、CD都已成古董,我們方才醒悟,隨著這些名字一同遠去的,不僅僅是我們泛黃的記憶,也是一個只可回味的時代。
點頭示意,若你聽得見
那是哪一年的事情?為了辦活動,我到中部的C城去勘查場地。那是一間剛開張沒幾個月,極其富麗堂皇的夜店,孤聳在城郊的十字路口。中央的舞池挑高四層樓,駐唱歌手的舞臺背景是整片順著石砌墻面流下的瀑布,燈光斜斜打在上面,馬上散發(fā)出極盡頹廢的時尚氣味。裝潢用的都是時髦的深紅深藍色系,沿著走道和階梯亮著一束束聚光燈,把精心打扮的紅男綠女照得很有劇場感,仿佛置身好萊塢電影里的高級賭場。朋友告訴我,那間夜店生意始終很好,老板很有辦法,包廂里經(jīng)常有熱情捧場的道上弟兄與喝得滿臉通紅的警界長官。
彼處不只門面漂亮,音響系統(tǒng)也花了大錢,低頻深沉而不含糊,高頻清脆而不刺耳,即使音量極大仍然層次分明、游刃有余,想來不單砸下許多銀兩,還得有專家細心指導,才能整治出那樣的氣勢。臺北那些live house,和C城這兒一比,都不免顯得寒磣了。
然而盡管裝潢、燈光、音響都很到位,人客的模樣也挺體面,彼處的音樂卻不免令我失望:那兒有不止一組駐唱歌手,按日輪流獻唱,唱的不外乎全臺灣酒吧歌手都膩味熟爛倒背如流的那些歌——金發(fā)四姝(4 Non Blondes)的《怎么啦》(What’s Up)(一九九二年帶點“另類風”的女子搖滾名作,就是副歌反復唱“Hey hey hey...I say hey, what’s going on?”的那首,原版其實還不賴,不知為何我們的pub歌手總會表演過度,把它唱成咬牙切齒的哭調(diào)仔,或者抬頭挺胸激昂亢奮的軍歌)、瓊•杰特(Joan Jett)的《我恨自己愛上你》(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一九八八年排行金曲,pub歌手的翻唱版好像永遠抓不到原版破罐破摔的骯臟勁兒,結(jié)果就像威士忌偷偷被換成了黑麥汁,喝再多也high不起來),還有比較新的、格溫•史蒂芬尼(Gwen Stefani)的Hollaback Girl (歌名好像被翻成《哈啦美眉》?這樣算起來,那該是二○○五年或二○○六年,這首舞曲橫掃全球,奪獎無數(shù)。這歌乍看白癡無腦,卻是歌者有意為之,真正厲害的是那義無反顧的挑釁氣勢。這部分總是被pub歌手徹底忽略,于是只能變成貨真價實的白癡無腦)。
駐唱歌手不在舞臺上的時候,駐場DJ負責播歌。老實說,DJ的音樂品位也就那么回事,幾乎都是“懂疵懂疵”的“廣嗨”和“臺嗨”(即港產(chǎn)、土產(chǎn)的“搖頭歌”),舞場那耗資不知多少萬的超重低音放起來,每個“懂疵”都震得你從腳底麻到頭頂。
可惜我不懂跳舞,駐場樂團第二個set唱完,DJ再度“懂疵懂疵”的時候,場內(nèi)愈來愈熱鬧,大家愈來愈high,我卻頭痛起來,只好匆匆告辭。
正式辦活動那天傍晚,我提早到那兒協(xié)調(diào)各項雜務。事情安排妥當,一時沒事,營業(yè)時間也還沒到。工讀生啟動空調(diào),慢吞吞拖好地,排好桌椅,一桌桌擺上當日促銷酒牌和煙灰缸。就在這時候,駐場DJ來了。他一言不發(fā),沒跟任何人打招呼。天色已暗,舞場一片漆黑,他走到柜臺后,摸摸弄弄,點亮幾排燈,提供最低限度的照明,然后默默走到DJ臺坐下—那是全店中央正對音響系統(tǒng)的“黃金位置”。他從包里摸出一張CD,喂進機器,按下PLAY,扭大音量,然后點亮一支煙,深吸一口,往后躺倒,閉上雙眼。鍵琴、貝斯和鼓從那極之厲害的音響系統(tǒng)流瀉而出:
哈啰?有人在嗎?
點頭示意,若你聽得見
有人在家嗎?……
沒有疼痛,你正遠去
遙遙一艘船在海平線冒著煙
你正乘浪而歸
你的唇在動,你說什么我卻聽不見
小時候,我發(fā)過一場高燒
雙手腫得像兩支氣球
現(xiàn)在那種感覺又回來了
我沒法解釋,你不會了解
這不該是我的模樣……
小時候,我曾驚鴻一瞥
那是什么,從我眼角掠過
回頭望去,它已消失
再也無法觸及
孩子長大,夢已走遠
曾幾何時,我已放心麻痹自己……
摧枯拉朽的電吉他揚起,像一陣狂風,掃過所有瑣屑的俗麗的朝生暮死的物事。這C城的夜店,倏然幻化成一座圣殿,籠罩著史詩的光芒,凝止在翻騰的樂符之中。
是的,我知道這首歌——《放心麻痹》(Comfortably Numb),出自英國前衛(wèi)搖滾樂團Pink Floyd一九七九年的雙專輯巨作《墻》(The Wall)。吉他手大衛(wèi)•吉爾摩(David Gilmour)簡直“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獨奏,屢被譽為“搖滾史最偉大吉他solo”。這專輯名滿天下,然而它太悲壯、太沉重,實在不能常聽。我做夢也沒想到竟會在彼處與它重逢。
駐場DJ靜靜吸著煙,把整張《墻》放完,正是開始營業(yè)的時間。他換播一張“懂疵”迎接第一批來客,依舊不發(fā)一語,面容沉靜,像入世修行的高僧。
我終究沒有找他攀談。事隔多時,漸漸連他的臉孔亦不復記憶,只記得他在Pink Floyd的音浪中仰躺吸煙的模樣。前兩年,C城大舉掃蕩夜店,聽說那間孤聳城郊的舞場亦已歇業(yè)。我想,應該是不會再遇到他了。
二○○九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