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張充和作品系列 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
她是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张充和101岁首次结集“民国青春文选”
ISBN: 9787549556106

出版時間:2014-08-01

定  價:49.00

作  者:张充和 著 王道编注

責(zé)  編:曹凌志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其他人物传记

讀者對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議: 人物传记、中国文学
裝幀: 平装

開本: 16

字?jǐn)?shù): 140 (千字)

頁數(shù): 344
圖書簡介

合肥張家的文化,如水流動,斯文百年,綿延不斷。張家十姐弟各有才藝,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張充和,書法、昆曲、詩詞等出身傳統(tǒng),卻又不拘泥于古風(fēng),早已經(jīng)匯進世界的文化主流。對于這個斯文流動的家族,對于自己的特殊的成長經(jīng)歷,張充和女史本人會作何無意書寫?

1936年,張充和經(jīng)胡適介紹進入《中央日報》編輯“貢獻”副刊,一年多時間,她發(fā)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說、隨筆、書評、藝術(shù)評論等等。追溯張充和民國文選,親情、師道、成長、變故、友誼、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張充和的小文充滿了禪意和哲理,隱含著無限的悲憫之心,她以一個“退步者”的姿態(tài),逐步走向她的“無所不能”的造境(沈尹默語)。

《桃花魚》背后的曲折和坦闊,《小園即事》里的尋常家境,龍門巷的童年記事,姑蘇城外濃霧里的母女情深,揚州外婆家的黯然,青島海邊的綺麗旅程,曹操點將臺的古意回歸,拙政園里的昆音裊裊……看張充和文字里“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的多情世界。

憐渠直道當(dāng)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最后的閨秀”或許太過于傳奇和正式,不妨從充和本人的文字開始,還原她自己。

附記:文字之外,本書披露一百多幅往事圖片,包括沈從文長子繪畫不同時期的四姨張充和(頑皮、青春、時尚、優(yōu)雅、親切),以及九如巷張家新發(fā)現(xiàn)的1936年卞之琳、張充和蘇州園林合影,等等。付梓之際,衷心感謝張寰和、周孝華夫婦提供稿件和口述回憶,感謝周有光、傅漢思、張定和、沈龍朱、周和慶、陳安娜諸位多篇文章,感謝史景遷、金安平夫婦與鄭培凱、鄢秀夫婦祝賀題詞。

作者簡介

張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昂戏仕逆⒚谩敝∶谩J畾q時師從朱謨欽學(xué)古文及書法。十六歲從沈傳芷、張傳芳、李榮圻等學(xué)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箲?zhàn)爆發(fā),轉(zhuǎn)往重慶,研究古樂及曲譜,并從沈尹默習(xí)書法。勝利后,于北大講授昆曲及書法。1948年結(jié)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xué)教授書法二十多載,并于家中傳薪昆曲,得繼清芬。

王道,安徽人,青年作家。

圖書目錄

【編序】 不可不信緣(王道)

【影像】 張家往昔

【輯一】 少年時光

我的幼年(充和)-《樂益文藝》 一九三三年

別(充和)-《樂益文藝》 一九三三年

手(張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九日

隔(喬留)-《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馬夫(真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一月九日

兔(季能)-《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梧桐樹下(季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五日

風(fēng)箏(楊枝)-《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開凍(如海)-《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墻縫(季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七日

變戲法(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五日

鄉(xiāng)土(如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日

扇面(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一日

簫(季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五日

【輯二】 歲月留痕

梁石言先生略傳(充和) 《樂益文藝》 一九三三年

張大千畫展一瞥(真如) 《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活文學(xué)(茹)-《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陰晴(真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海邊(季輪)-《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日

海(季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病余隨筆(季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

嶗山記游(季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八月一日

嶗山記游(續(xù))(季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凋落(張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瘦西湖(真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

吃茶(季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藏(華)-《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日

寫信(茹華)-《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因果(那含)-《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

網(wǎng)(充)-《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三十日

蠶(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冬春之交(季能)-《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八日

門(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一月十六日

創(chuàng)造(如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扔(充)-《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五日

路(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六日

尋(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她(張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日

【輯三】親情記憶

曉霧(茹)-《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三日

我們的庭院(真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十日

癡子(旋)-《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七日

二姐同我(張充和)

附錄:周有光致信充和四妹

三姐夫沈二哥(張充和)

附錄:初識沈從文(傅漢思)

附錄:讀四姨詩書畫選引起的回憶(沈龍朱)

附錄:康州的秋雨(周和慶)

附錄:張家小五弟眼中的四姐(張寰和口述,王道記錄)

【輯四】桃花魚歌

不須百戰(zhàn)懸沙磧,自有笙歌扶夢歸——張充和早期詩詞試析(張定和記錄,王道編注)

趁著這黃昏(張充和作詞,張定和譜曲)

一次同期,兩首昆詩(王道)

附錄:張充和致信余心正

【代跋】編后中的“編后”(王道)

序言/前言/后記

編序《不可不信緣》(王道)

據(jù)說晚年的張充和尤其信緣,無論是對于自身的經(jīng)歷,還是對于前來采訪者,她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巧合點,似乎冥冥之中,有些事是注定的。這或許源于她的戲曲之路的影響,或是對命運不可捉摸之處的聯(lián)想。不過,對著眼前這一堆張充和的早期作品,我似乎有很多種解釋,但最能獲得自己肯定的還是緣分。

第一次是摸索著找到九如巷張家,后來,一次次進入張家“聽課”,成為“旁聽生”。有一次,就著茶點,不經(jīng)意間聽周孝華奶奶說起張家姐妹的生活往事:一天,允和得意地宣布,她的文章上《中央日報》了。在這之前,允和很多文章已經(jīng)刊登在《蘇州明報》上了。她的性格就是這么直接,有什么都表現(xiàn)在外面。說到這里,周孝華奶奶說,其實四姐充和也寫了很多文章,老早報紙上也用過不少,但充和似乎不大在乎,不大宣揚的。周孝華奶奶說,充和的文章她是讀過一些的,寫得很樸實,有點小哲理,可惜現(xiàn)在都很難找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說,如果能收集齊了出個集子就太好了,心里卻很忐忑,到哪里去找呢?連張家都找不到了。周奶奶給的一條線索提醒了我,說50年代初,卞之琳來蘇州時借住張家,當(dāng)時就是她安排卞之琳住在張充和原來房間的,考慮的原因不言而喻了。當(dāng)時,卞之琳在房間里找到了張充和的一些舊稿,后來帶去美國給了張充和。卞之琳所帶去的是否有張充和舊時的文學(xué)作品,不得而知,從后來看,他的確收集了不少張充和早期發(fā)表的文章,還手抄給了張充和。這在黃裳的回憶文章《珠還記幸》,以及《海外華人作家散文選》(木令耆主編)里都有佐證。

1982年6月9日,張充和從海外給黃裳回信一封,其中提到:“前幾日(一周前)之琳寄來您手抄《黑》。這個筆名再也想不出如何起的,內(nèi)容似曾相識,可值不得您家親為手抄。之琳真是好事之徒……”

此前的1982年12月11日,卞之琳曾給黃裳來信,敘及當(dāng)年9月香港《八方》雜志刊登了張充和兩篇“少作”,是他手抄后轉(zhuǎn)去的?!?937年秋冬間我剛到成都,從大學(xué)圖書館的舊報副刊上,抄錄下她這樣的散文二三十篇,她是知道的。去年在她家里談起,我回國后找找,只僅存這兩篇,紙破字殘……她當(dāng)年在靳以編的《文叢》第一期上還有一篇《黑》,忘記了署名什么,你如能在上海什么圖書館找到此刊,把這篇短文復(fù)制一份寄給我看看,就非常感謝了?!保S裳《珠還記幸》)

就這個線索,我找到了1937年的《文叢》,還真找到了那篇《黑》,與巴金的《家》、蕭乾的《夢之谷》、何其芳的《七日詩抄》等編輯在一起,署名為“陸敏”。張充和的母親叫陸英,其筆名想必是隨母姓,至于敏字,也可能是就手取的。后來這篇《黑》還被收錄在了《海外華人作家散文選》里,提供者正是卞之琳,為此主編木令耆還對卞表達謝意。

“歷久不衰的鐘情,珍惜對方的文字留痕,千方百計地搜尋并張羅印出;對方的一顰一笑,都永不會忘記,值得咀嚼千百遍的溫馨記憶永遠留在心底。這一切,都在淡淡的言語中隱隱約約地透漏出來了?!边@是黃裳對于卞之琳收集和發(fā)表張充和早期舊作的點評,寥寥幾句寫盡了兩人的關(guān)系。

這個情節(jié)的背后還有一個人物,就是(章)靳以先生,黃裳最早是通過靳以向張充和求幾個字的,時在1949年。靳以與張充和的關(guān)系,周孝華奶奶也略知一二,說這位先生有才,人也很好,性格也好,有一次來蘇州看四姐充和演昆曲,看著看著就哭了。這事后來張充和也有小文記之,感慨萬千。

“小東,你以后不要叫我張先生,就叫我姨媽,我和你爸爸是非常近的朋友,我們之間無話不談?!?004年秋,靳以女兒章小東第一次見到張充和時,張充和對她說。這話讓我想起周孝華奶奶扯的“閑篇”:當(dāng)初那么多人追求四姐充和,要我看呀,最有可能應(yīng)該是靳以,論才氣、愛好還是性格,希望都很大,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靳以沒有動作。

后來,張寰和(張充和五弟)先生又提供了一個線索,說他在編輯蘇州教育志時曾在檔案部門查資料,發(fā)現(xiàn)了張家創(chuàng)辦的樂益女中辦有一份《樂益文藝》,其中就收錄有四姐張充和的幾篇文章。就此,我查到了三篇,分別為《別》、《梁石言先生略傳》、《我的幼年》。接著又在《水》上找到《二姐同我》。再接下去,尋找的路徑開始順當(dāng)起來,當(dāng)我拿著打印出來的幾十篇目錄和十幾個筆名向周孝華奶奶匯報時,她很是驚訝:“怎么這么多?”一旁的張寰和爺爺則生疑起來:“不會弄錯吧,怎么能確定是四姐的文章呢?”老人家一輩子認(rèn)認(rèn)真真,尤其在著作權(quán)上,更是謹(jǐn)慎,心情可想而知。

2012年10月14日,我讀到了陳子善先生一篇文章《張充和的“貢獻”》,當(dāng)時正是《張充和手鈔昆曲譜》出版宣傳之時,其中提到書中的“張充和大事記”(“1936年、1937年至南京任《中央日報》副刊《貢獻》編輯,發(fā)表詩歌、散文、小說多篇”),說當(dāng)時張充和才二十四歲。但是陳子善先生粗查《貢獻》,卻未發(fā)現(xiàn)有張充和的文章,“張充和似未以本名在《貢獻》發(fā)表作品”,并說“《貢獻》不發(fā)小說,詩歌偶爾出現(xiàn),‘發(fā)表詩歌、散文、小說多篇’之說,不知所據(jù)為何。當(dāng)然,她不可能不為之撰文,需從該刊眾多筆名中考證”。陳子善先生是研究民國文學(xué)的大名家,雖然對充和的文章史料并不清楚,但他不愧為名家之處在于“需從該刊眾多筆名中考證”,我正是這樣一步步考證出了張充和先生的眾多筆名。

我首先想到的是張充和考入北京大學(xué)時的名字:“張旋”。于是在系統(tǒng)里搜尋,查到了很多篇,其中有“張旋”翻譯的長篇小說《達夫尼斯與克羅》,連載多期。從未聽說張充和翻譯作品,且看文筆也不像。再查到《手》、《她》等發(fā)表在《貢獻》上的作品,細(xì)讀內(nèi)容及筆法,必是張充和無疑,其中的細(xì)節(jié)和環(huán)境、背景都與張充和早期在合肥的生活相符,尤其不少文章提到了養(yǎng)祖母(即李鴻章侄女識修),還提到了一起出入佛門凈地場景。

再就是從張充和的字上動腦筋,合肥四姐妹各有字,大姐元和伯元,二姐允和仲允,三姐兆和叔兆,充和為季充。然后是“字”加“別名”,如“季旋”,結(jié)果一下子在搜索系統(tǒng)里找到了《簫》、《嶗山記游》、《海》、《鐘聲》等多篇。然后再帶著這些目錄按圖索驥,當(dāng)然有時也會有個別篇目“吃空”。

“季旋”、“真如”、“茹”、“如旋”、“充相”……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曉霧》,寫的是一個女孩從江北回到江南家中過了一段時間,在回歸的時候,母親與她同乘黃包車趕往火車站,在晨間濃濃的霧色里,分明帶著幾許親情離愁,母親為她拭去額頭發(fā)間的露水,也為自己拭去了淚水。車站在城北,正是蘇州,張充和吃奶的時候就被養(yǎng)祖母從上海抱回合肥生活,間隔著回蘇州家中小住,在張充和的內(nèi)心里,母親是一個糾結(jié)而復(fù)雜的稱呼,她覺得很近,但分明很遠。

當(dāng)一篇署名為“真如”的《我們的庭院》擺在眼前時,我細(xì)讀幾遍,發(fā)現(xiàn)這正是常去“聽課”的蘇州九如巷張宅。

“從堂屋門前的階臺下是一條碎石子路,直通到大門前。我們嫌太簡單,假使大門一開就可以看到中堂里面了,在長方院子的三分之二處,扎一道竹籬笆,籬內(nèi)成正方形?;h外剩下一口井,四弟還預(yù)備在井的對面一塊地上種一畦菜。

“姊姊是愛花草的,她栽兩棵牡丹在階臺的兩旁,她愛富麗,所以兩邊種牡丹,以壯觀瞻。兩旁開兩個花畦,種各種花草。

“四弟只有十二歲,他已有志愿將來學(xué)農(nóng),讀各種植物學(xué)同農(nóng)科的書,他收集許多種子,這正是他實習(xí)的機會。……”

當(dāng)我拿著這篇文章與周孝華奶奶在原址上察看地形時,周奶奶如數(shù)家珍地指出了具體方位,一口古井還在,周奶奶常用它燒水洗菜,張充和每次回國回家來都會親手提上一桶水來。張充和有五個弟弟,四弟張宇和是一位農(nóng)學(xué)家,曾任中科院江蘇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山植物園副主任,果樹、花卉類著作頗豐,參與論證了眾多景區(qū)的規(guī)劃,成為一代名家。他所培育的香椿,曾被帶到四姐充和美國家中種植,每年收獲時,都會讓四姐想起這位四弟,當(dāng)然也會想起四弟年少時在九如巷院里為蔬菜和桃子、石榴除蟲的場景。

人物可能會有巧合,但情節(jié)不會撒謊。周孝華奶奶看多了張充和的文章后,說四姐的文章一看就知道是她的,她說話的方式還是有些“鄉(xiāng)音”的,合肥鄉(xiāng)音,或者是“張氏鄉(xiāng)音”。總之,在核對文章方面,我們“寧缺不錯”,只要吃不準(zhǔn)的,堅決撤下來,因此還是留下了一批美文,期待有機會再慢慢梳理、甄別。

對于張充和女史的書法和昆曲才情,因是外行,不敢妄談。而她的文學(xué)方面,詩詞的瑰麗、別致和意境也是不缺方家評論的。

木令耆(劉年玲)先生的文學(xué)造詣已不需贅述,先生多年致力整理海外華人作家文學(xué),多有建樹,她對張充和的文章有幾句點評,頗具有總結(jié)意義,說其境遇為“險將遺落的珍珠”,將之與凌叔華齊比五四運動之后崛起的作家?!皬埑浜驮谖淖帧⒄Z法上較近中國散文傳統(tǒng),可是她那出奇豐富的幻想形象,卻是來自五四運動后的思想解放?!辈⒄f“張充和也是早期用白話文寫作的散文小說家;她和(凌)叔華是當(dāng)時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前衛(wèi)作家”。

“張充和屬于中國傳統(tǒng)淑女中多才多藝的奇女子。她的幻想是如此離奇纖細(xì),如夢幻,如神虛,如形影。她的描敘不落陳套。讀她的作品,使人感到隔著一層細(xì)紗幕觀戲,有那似真似假模糊霧迷的情景。本來散文便是采用意識流的技術(shù),張充和卻將她這天然的長處升華到虛無縹緲間去,給讀者飄飄欲飛的感覺。她的散文介于散文與小說之間,有濃厚的戲劇性,好似舞臺上演戲,情折事曲。她的文字結(jié)構(gòu)緊密,如一出精彩的戲曲。她是昆曲家,精通古典音律,文字作品也表現(xiàn)戲曲的節(jié)奏?!保玖铌染帯逗M馊A人作家散文選》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花城出版社)

木令耆先生的點評專業(yè)而中肯,雖然我對她將張充和與五四運動思潮聯(lián)系在一起表示商榷,但對她就作品本身的解析表示贊同,如果木令耆能夠多讀一些張充和的文章,相信會有更全面和徹底的解析。張充和的文風(fēng)的確有一股戲劇性,她的文章都不長,多在千余字,但都會像一出戲,有起點、伏筆、高潮、沖突和尾聲,所以很好看。還有她的寫法,“她的散文介于散文與小說之間”,無論是散文、小說還是雜文,都無法定性是純粹的某一文體,比較模糊,而且看上去寫法隨意,但用詞又很講究,有的典故可上溯千余年,再細(xì)讀又都是眼下的新事,有機地打通了古今的聯(lián)系。

再一個特點是“禪意”,細(xì)讀張充和的早期文章,總能獲得一些小哲理,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從業(yè)也好,她都會給出一個明澈的見解,供你參考,且不拘泥于常理。這應(yīng)該與張充和小時候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guān)。養(yǎng)祖母識修出身大族,但身家孤零,與張充和相依為命,其一心向佛,多做善事,常帶著張充和出入佛門,在張充和的作品里時常能見到類似場景,甚至結(jié)交了小尼為友。小充和衣食無憂,還有專門的私塾先生教課,但沒有小伙伴的童年注定是孤獨,甚至可能是孤僻的,這也練就了張充和慎獨和忍受寂寞的性格。可用一個古詞“靜女”形容。但這樣的際遇,也成就了她承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衣缽的天機。誠如學(xué)者余英時所說:“充和何以竟能在中國古典藝術(shù)世界中達到沈尹默先生所說的‘無所不能’的造境?這必須從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談起。她自童年時期起便走進了古典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經(jīng)、史、詩、文,有書、畫,也有戲曲和音樂。換句話說,她基本上是傳統(tǒng)私塾出身,在考進北大以前,幾乎沒有接觸過現(xiàn)代化的教育。進入20世紀(jì)以后,只有極少數(shù)世家—所謂‘書香門第’—才能給子女提供這種古典式的訓(xùn)練?!保ā稄埑浜驮姇嬤x》序言,張充和作,白謙慎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余英時先生曾讀過張充和的早期作品《張大千畫展一瞥》,就文章本身他以為:“充和與古典藝術(shù)精神已融化為一,無論在創(chuàng)作或評論中隨時都會流露出來?!?p/>

“筆下流動著無限的詩思和極高的品格。……大千先生的藝術(shù)是法于古而不泥于古,有現(xiàn)實而不崇現(xiàn)實,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保◤埑浜驮模?p/>

“充和此評完全立足于中國藝術(shù)的獨特系統(tǒng)之內(nèi),所運用的觀點也都自傳統(tǒng)中來。如‘詩思’即是說‘畫中有詩’?!犯瘛彩莻鹘y(tǒng)談藝者所特別強調(diào)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品格’和藝術(shù)家本人的‘品格’密切相關(guān),這是我們在中國文學(xué)史和藝術(shù)史上常常碰見的一個論題;至于如何相關(guān),則歷來說法不同,這里不必深究。無論如何,這是從以‘人’為中心的基本立場上發(fā)展出來的。”余英時先生這一點評正中肯綮,張充和的早期文章總是“從‘人’出發(fā)”,她不厭傳統(tǒng),但也并不急于接受現(xiàn)實,她總是有自己的主張,例如,當(dāng)別人開始接觸新文學(xué)、新事物、新思潮時,她卻偏安在拙政園破落一角,對著一個殘碑上的幾個字研讀大半天。當(dāng)她踏入佛堂后,人家說在心里按照左右腳進門起,數(shù)羅漢數(shù)到自己的年齡數(shù),就是自己未來的樣子。而她偏要質(zhì)疑:“現(xiàn)在仍然有那股傻勁,向羅漢堂中找自己。卻更有一股傻勁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己。也許是自己太糊涂,也許太囫圇,連自己都找不到了。找到的自己,總不是理想的自己。”(《羅漢》)

最能體現(xiàn)張充和“從‘人’出發(fā)”文風(fēng)的是《隔》:一個仆人的小兒子,成為充和在大族院落成長的伙伴,兩小無猜,淳樸干凈,忽然有一天,這孩子長大了,再回到充和家時,眼睛、鼻子、嘴巴、笑渦都還在,但不再開口說話,不再敢高聲地笑,也不敢攀爬滑溜溜的大柱子,最受不了的是他還向她跪下磕頭?!盀槭裁此辉倮业氖秩ズ髨@摘黃瓜,摘扁豆?為什么他不采一大束諸葛菜的紫花來裝飾我一頭一身?”“你這么恭敬叫我冷,你這么膽怯叫我怕,而你又這么穩(wěn)重端莊是在叫我老了。”……

記得金安平女士的《合肥四姊妹》里曾引用過這一情節(jié),當(dāng)時也說這傭人的孩子是充和的小時玩伴,或許這根本是充和的“虛晃一槍”,她筆下總是充滿著真實的虛幻,讓人不經(jīng)意間陷入其中,久久走不出她那短短的迷局。

最后說明一點,對于張充和女史的原文,盡可能不做修改,因此個別地方可能讀起來不大通暢。此次選出來的,還有個別字看不清楚,一律留出空格,確保原汁原味呈現(xiàn)。

2013年10月10日 一水軒

名家推薦

【周有光】—— 今天四對夫婦,顧傳玠、張元和、張允和、沈從文、張兆和、傅漢思都離我而去,張充和還生活在美國。張充和受到的傳統(tǒng)教育最多,是書法家。

【歐陽中石】—— 無論字、畫、詩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fēng)范,格調(diào)極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

【余英時】—— 有光先生說得十分準(zhǔn)確:“張家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彼慕忝弥形衣劽钤?、相識最久、相知最深的則是充和。

【許倬云】—— 她是我的長輩,九十多歲高齡,筆力依然如此勁秀!可佩!

【白先勇】—— 對張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書畫,當(dāng)今才女。

【董 橋】—— 充和先生送過我一幅墨寶我已然很滿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陳平原】—— 掰著指頭算,依舊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會寫字的雖不少,但如此優(yōu)雅,且又如此高壽的,沒有第二位。

【木令耆】—— 張充和也是早期用白話文寫作的散文小說家;她和(凌)叔華是當(dāng)時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前衛(wèi)作家。

【鄭培凱】—— 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追尋傳統(tǒng)的審美境界,就是為文明懸起一盞引路的燈。

【史景遷】—— You gave me my early instructions into what the scholarly life could be, and I treasure that memory.

【金安平】—— Scholar, friend and teacher in the arts and the art of life.

編輯推薦

1. 她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最后一位“合肥四姊妹”——如果說20世紀(jì)大歷史是一幅歷史畫卷上的真山真水,張充和就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她的意義就是這個紙醉金迷、紛紛擾擾、追逐欲望和名利的世界里,那一霎清陰。《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繼《曲人鴻爪:張充和曲友本事》、《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之后,再次印證,我們這個時代丟失了很多從前優(yōu)雅、豐富、人性的東西。

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美好的余韻,101歲首次結(jié)集“民國青春文選”——張充和生于民國二年(1913),生性淡泊,不愿立傳。她對詩文從來不會刻意留存,誰有興趣誰收藏,人稱“險將遺落的珍珠”,與凌叔華齊比?,F(xiàn)在想想,百歲張充和能留下《小園即事》這幾十篇美文,最應(yīng)感謝的是胡適,1936年他推薦她去編輯《中央日報》副刊,才讓她的文才得以點燃。

3. 從年輕時就開始退了的“退步者”,昆曲唱了一輩子——《小園即事》編注道,張充和是一位“退步者”,而且退得很早,從年輕時就開始退了,人家都忙著趕超時尚、潮流,她卻不緊不慢地,甚至退回到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tǒng)中去。余英時贊曰:“我必須指出,這一‘信念’今天看來似乎無可爭議,但在1936年的中國卻是非常不合時宜的,特別是在受過‘五四’思潮洗禮的知識界。”

精彩預(yù)覽

◎ 封面圖片

20世紀(jì)30年代,張家四姊妹(前左張充和,前右張允和,后左張元和,后右張兆和)與父親張冀牖在蘇州九如巷張家小院合影。(張寰和供圖)

書名題字,張充和。

一、《我的幼年》(摘自1933年《樂益文藝》)

告訴我幼年生活的只有“憶”,它并且還告訴我那時的生活雖然很平淡,和別的孩子一樣,但是比較現(xiàn)在的生活要有味得多,溫暖得多;在當(dāng)時并不感覺到有味或是溫暖,這才是真正的有味和溫暖;因為在不知不覺中的好處,是再也感覺不到的;除非在現(xiàn)在才這樣感覺著,然而現(xiàn)在假使和那時同樣的在不知不覺中的有味和溫暖,又何嘗會感覺到那時的有味和溫暖呢。

四歲時,外面來的客人們問我說:“你是誰生的?”我總是答一聲:“祖母?!彼麄兛偸谴笮σ魂嚕抑皇悄涿畹赝麄?,心里說:“這有什么好笑?難道你們不是祖母生的,還是從天上落下來的?”我一直不曉得祖母而外還有什么人?

在花園里,站在祖母面前,沒有祖母的手杖高,祖母采了四朵月月紅——花名——戴在我的四條短的發(fā)辮上,因為花園里沒有鏡子,我只得向地上看我的影子,只見牛角似的發(fā)辮每個上面添了一朵花的影子,我歡喜得直跳躍起來。我跑到許多深草處尋找野花和奇異的草,祖母向我說:

“孩子,叢草處,多毒蟲,不要去!快來!你乖,來!我替你比比看到我手杖那里?”我跑了去,祖母替我比一比,然后叫我拾一塊碎碗來,在手杖上刻了一個痕,又向我說:“今年這樣高,明年就有這樣高,后年就和手杖平了?!蔽议_心極了,一心就想長到祖母的手杖高。

書房窗外兩棵梧桐樹那樣高,秋深了,梧桐子時而落了下來。我在讀《孟子》:“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王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雖有此,不樂也。’先生,我要小便去?!毕壬试S了,我便一溜煙地跑了出去,滿院的梧桐子,我拾了許多,袋袋里滿了,又裝些在套褲筒里,在外面打了一個轉(zhuǎn),又回到書房里去,先生給我瞞過去了。晚上總是我先睡,祖母看著傭人替我脫衣,有時也親自動手,今天也是這樣,脫到套褲時“嘩喇喇”一陣響時,桐子都落下來;我心里有點著慌,怕祖母責(zé)備,那知她還笑了一聲說:“生的吃不得,明天我叫他們拾些來炒熟給你吃,以后不要拾了。”??!祖母,你那知我騙了先生呢?!

葡萄架下一張方桌,我坐在祖母懷里,手伸在幾本書上,給一個戴寬邊眼鏡的醫(yī)生在試脈,傭人拿了電報來,祖母看了電報就老淚橫流了;醫(yī)生去了,祖母把我的一條紅花夾褲翻了過來,里子是白色的花布。祖母又把我摟在懷里,眼淚不住地流著,帶著戰(zhàn)抖音調(diào)向我說:“乖乖,你從此要做個沒有母親的孩子了!……你要好好地聽我話,你……母……親是個好媳婦,……以后,……再也沒有她……她了!”我這才曉得我另外還有個母親,但是在我曉得有母親時,母親已經(jīng)死了,我看見祖母也哭得那么厲害,我也跟著哭了,祖母又拍著我說:“孩子,乖乖,不要哭,你不是說你是我生的嗎?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你不要哭吧?!弊婺赣纸袀蛉税盐冶Щ卮采先?,說:“這里有風(fēng),哭了不好,怕病才好又要被風(fēng)吹壞的?!?p/>

現(xiàn)在我已長得比祖母的手杖要長一尺多了。祖母墓上的草,我以為一定不會有毒蟲的。假使現(xiàn)在要有人問我:“你是誰生的?”我還要說:“祖母?!辈贿^,我明白了還有一個,也是生我的,叫做“母親”,因為她們都愛我的。我看見每個小孩子的母親或祖母總是愛他們的。

我似乎時常聽見祖母的聲高說:

“孩子,叢草處多毒蟲不要去!”

【《我的幼年》編者注】

關(guān)于張充和的出生日期有很多說法,這里我引用張家人張旭和所修家譜,張充和生日為1913年5月17日,出生地在上海?!段业挠啄辍钒l(fā)表于1933年,算是張充和成年之作,而且是很早的作品。發(fā)表的刊物為《樂益文藝》,這是張充和父親張冀牖先生創(chuàng)辦的樂益女中的內(nèi)部校刊。從當(dāng)時排版形式看,應(yīng)該是一篇同題作文,但這個題目對于張充和來說別有一番情感滋味。

張充和是張家第四個女兒,從襁褓時期就過繼給了叔祖母識修。這位叔祖母是李鴻章的親侄女,無論是家教還是自修,作為祖母都是稱職的。可惜她膝下沒有孩子,正好張充和的奶媽的奶水又不夠,張充和的母親陸英也同情長輩識修,于是促成了張充和返回合肥老家成長。

在合肥的張家大宅里,張充和與叔祖母相依為命,識修為她請了最好的老師,給予她最完備的親情之愛,還時常帶她回蘇州家中探親小住。但在張充和幼小的心靈中,母親這個詞是陌生的,母愛也是缺失的,但她當(dāng)成了理所當(dāng)然,因此才有了“我是祖母所生”的鏗鏘。

張充和的母親陸英出身揚州名門,但她的生命很短暫,病逝時只有三十六歲。有人說她是因為過度操勞,也有人說是因為病毒感染,張家上下都對陸英充滿敬意和懷念,因為她很干練和賢惠。陸英留給世界的,還有她生育的四個女兒、五個兒子,他們?nèi)蘸髠€個成才,有的成為大才。

母親病逝后,張充和仍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直到不久后祖母去世,她才回到蘇州家中與姐姐弟弟們團聚,按照她的說法,當(dāng)時她已經(jīng)十六歲了。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guān)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jì)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jì)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

色香色欲天天天综合无码专区,久综合东京热精品视频,欧美黄色一级视频久久免费,天堂AV天堂资源网 免费国产无遮挡av网站